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翅膀/膀胱 暴烈/一暴十寒 口角/勾心斗角
B.折本/折腾 外壳/金蝉脱壳 模型/模棱两可
C.创举/创办 肥胖/心广体胖 衣冠/冠冕堂皇
D.里弄/弄堂 咽下/狼吞虎咽 转载/千载难逢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在清雍正三年七月,灵川五都廖家塘有一村民与众人入山砍竹。忽然在众目睽睽之下失踪了,140 多天之后又莫名其妙地在家中出现,但是说话己语无伦次,怪诞不经。
B.美国是如何把世界都拖下了的?我以为,眼下的这场“金融危机”说明,美国以往制定的“金融游戏规则”是“为渊驱鱼”的规则。
C.这位曾在伦敦留学,现任上海一家经贸公司总经理助理的上海女孩机不可失地打开相机拍摄下警察粗暴对待中国妇女的现场情景。
D.李自成的百万大军就这样天诛地灭于小小的鼠疫,估计这位雄才大略的起义领袖惨败致死时也会留下“天亡我也”的一声叹息。
3.下面是一个生活片段,读后请写出你的感悟。(3分
帮忙
在邮局大厅内,一位老太太走到一个中年人跟前,客气地说:“先生,请帮我在明信片上写上地址好吗?”
“当然可以。”中年人按老人的要求做了。
老太太又说:“再帮我写上一小段话,好吗?谢谢!”
“好吧。”中年人照老太太的话写好后,微笑着问道:“还有什么要帮忙的吗?”
“嗯,还有一件小事。”老太太看着明信片说,“帮我在下面再加一句:字迹潦草,敬请原谅。”
【感悟】
4.阅读下面的一段话,模仿划线的句子,在横线上再写3句,要求(1)内容围绕“崇高”,句式类似,使用同样的修辞手法。(6分)
崇高并不是虚无缥缈的神话,它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只要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崇高就在你身边:它可能是一座高山,让你感觉到巍峨; , 。心中有了这种感受,也许你就会摆脱空虚,远离庸俗,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答: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高考资源网
朱 弁
朱弁,字少章,徽州婺源人。少颖悟,读书日数千言。既冠,入太学,晁说之见其诗,奇之。靖康之乱,家碎于贼,弁南归。
建炎初,议遣使问安两宫,弁奋身自献。至云中,见粘罕,邀说甚切。粘罕不听,使就馆,守之以兵。弁复与书,言用兵讲和利害甚悉。
绍兴二年,金人忽遣宇文虚中来,言和议可成,当遣一人诣元帅府受书还,虚中欲弁与正使王伦探策决去留,弁曰:“吾来,固自分必死,岂应今日觊幸先归。愿正使受书归报天子,成两国之好,则吾虽暴骨外国,犹生之年也。”伦将归,弁请曰:“古之使者有节以为信,今无节有印,印亦信也。愿留印,使弁得抱以死,死不腐矣。”伦解以授弁,弁受而怀之,卧起与俱。
金人迫弁仕刘豫,且訹之曰:“此南归之渐。”弁曰:“豫乃国贼,吾尝恨不食其肉,又忍北面臣之,吾有死耳。”金人怒,绝其饩遗以困之。弁固拒驿门,忍饥待尽,誓不为屈。金人亦感动,致礼如初。久之,复欲易其官,弁曰:“自古兵交,使在其间,言可从从之,不可从则囚之、杀之,何必易其官?吾官受之本朝,有死而已,誓不易以辱吾君也。”且移书耶律绍文等曰:“上国之威命朝以至,则使人夕以死,夕以至则朝以死。”又以书诀后使洪皓曰:“杀行人非细事,吾曹遭之,命也,要当舍生以全义尔。”乃具酒食,召被掠士夫饮,半酣,语之曰:“吾已得近郊某寺地,一旦毕命报国,诸公幸瘗我其处,题其上曰‘有宋通问副使朱公之墓’,于我幸矣。”众皆泣下,莫能仰视。弁谈笑自若,曰:“此臣子之常,诸君何悲也?”金人知其终不可屈,遂不复强。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冠,入太学,晁说之见其诗,奇之 奇:以……为奇
B.又忍北面臣之,吾有死耳 北面:面向北
C.杀行人非细事,吾曹遭之,命也 吾曹:我们这些官员
D. 金人知其终不可屈,遂不复强 强:勉强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朱弁具有“民族气节”的一组是(3分)
①当遣一人诣元帅府受书还 ②愿正使受书归报天子,成两国之好 ③弁固拒驿门,忍饥待尽,誓不为屈 ④言可从从之,不可从则囚之、杀之 ⑤上国之威命朝以至,则使人夕以死 ⑥众皆泣下,莫能仰视
A.①④ B.③⑤ c.①⑤ D.②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炎初年,朱弁诸多要求出使金国,到了那里,为宋朝做了许多和解两国关系的工作。
B.面对难得的回国机会,朱弁坚决地留了下来。他要求王伦留下官印作为信物,与官印同睡同起。
C.金人对朱弁威逼利诱,要他到国贼刘豫那里去当官,朱弁宁可饿死,也绝不失节屈从。
D.在金人威逼朱弁换官时,朱弁坚决不从,要求和他一起被掠的人,抢先杀死他,为他立碑。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弁复与书,言用兵讲和利害甚悉。(3分)
译文:
(2) 愿留印,使弁得抱以死,死不腐矣。(3分)
译文:
(3)吾官受之本朝,有死而已,誓不易以辱吾君也。(4分)
译文:
三、古诗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杜甫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1)用简括的语言说说该诗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3分)
答:
(2)第二句中的“点”、“叠”二词,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
答:
(3)根据诗歌内容,说说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描绘,透露出作者自己怎样的心情?(4分)
答: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 。(苏轼《前赤壁赋》)
(2) ,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
(3)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 。(白居易《琵琶行》)
(4) ,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5)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崖边对话
曾平
认识他,是在国家级森林公园的静思崖。林海茫茫,涛声阵阵,云蒸雾腾,静思崖宛若大海中一叶轻飘飘的小舟。上静思崖得走两个小时的原始栈道。我去的那天下午,静思崖的游人除了我就是他。
他的脚前已是一地的烟头,不断从口和鼻里喷射出的烟雾把他包裹得严严实实。他显然沉思着什么。
他先招呼我,甩给我一支烟,是“中华”。
我们坐在石头上吞云吐雾。
他说:“我还以为今天没人来呢!”我说:“我不是人?”我们笑了。我们闲吹。他说:“兄弟你说当官的什么最幸福?”我说:“老兄你是当官的?”他笑笑说:“兄弟,不必认真,我们随便吹吹。”我说:“肯定是小官提大官了。”他摇头。我说:“要不然就是有了很多很多的钱。”他又摇头。我说:“再不然就是你的儿子也当了官并且当了比你更大的官。”他仍摇头。我说:“老兄你是不是脖颈有些问题,只会摇头?”他友好地笑笑。他似乎还没从沉思中醒来。我很想听听他的高论。
他说他在这儿深思很久了,为官者还是畏惧最幸福。
我差点大笑。畏惧还是幸福?
他说:“畏惧者最终没有畏惧,没有畏惧者最终会畏惧。”
他仍抽他的烟,望茫茫林海。他说我给你讲几个故事吧,兄弟。
他很快沉浸在自己的故事中。他说他曾经主管过一个工程,从招标到工程结束他没为包工头说过一句好话,但人家在工程验收后神不知鬼不觉地往他家中塞了一个包,里面两万元呢!人家说是辛劳费,还不足利润的百分之一。当时他乡下的父亲生病住院,正需交两万元的押金。他很想拿那钱,很想神不知鬼不觉连老婆也不说就给他父亲。但他怕,怕身败名裂,怕被关进监狱,怕晚上睡不着觉。他说那钱在自家的床下放了三天,天天做噩梦,天天心惊肉跳。第四天赶紧退了。他问我是不是胆子太小?有些自嘲。
他苦笑。他给我讲了好些他想干因为怕而最终没有干的事。他说他几位同学或者因为钱,或者因为色,因者因为权,前几天关进监狱了。他说现在想以前的事,有时为畏惧而后悔,不过现在很坦然很自在,一点也不畏惧。你说畏惧是不是很幸福?我无言以对。
我至今不知道他姓啥名谁。半年后,我却遇见过他一次。我随一个记者团赴A地采访,在一个会议中心,他显然刚从主席台上作了报告下来,正喝水润喉,旁边有一青年为他拿着公文包。
我挺热情挺激动地走过去,说:“老兄,原来你在这儿啊!”
他望望我,挺陌生的,问:“你是谁啊?”
我很奇怪,那天我们不是相处得挺融洽吗?并且他叫我兄弟我叫他老兄挺亲切啊!
提包的青年说:“×长,这人有些神经兮兮的,得注意!”
他说:“你给保卫处说说!”
11.小说开头一段对静思崖自然环境和游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9分)
答:
12.请解释文中划线的“畏惧者最终没有畏惧,没有畏惧者最终会畏惧。”这句话的意思(4分)
答:
13.小说中的“他”最后把“我”当成“神经兮兮”,这样的结尾有什么深刻的含义?(6分)
答:
14.小说多处描写暗示了“他”最终会成为一个“畏惧者”,请举2例说明。 (4分)
答: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 (15分)
甲、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国家质检总局局长等辞职带来问责制常态化的曙光
今天的新闻说,国家质检总局局长和河北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因为三鹿奶粉事故辞职。此次事故,既处理了地方行政领导——石家庄市市长,又处理了地方党委一把手——河北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既处理了行业最高主管部门领导——国家质检总局局长,又处理了地方党政一把手,这样的结果可谓顺民意、解民气,为这样的处理叫好。
短短几天,从孟学农的“霉”开二度,到深圳“舞王”歌厅大火相关责任官员的迅速免职;从河南登封煤矿事故后第二天市长被建议免职,到国家质检总局局长等人的辞职,9月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的不幸,但中央和相关部门的处理方式却让民众从大不幸中看到了大幸:这就是问责制常态化的曙光。
处罚并不是目的。一个真正优秀的民族是善于从苦难和危机中汲取教训而昂然前行的民族,一个优秀的执政党善于把危机转为契机的执政党。
当前,一些地方之所以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事故,是因为一些干部缺乏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作风飘浮、管理松弛、工作不扎实,有的甚至对群众呼声和疾苦置若罔闻,对关系群众生命安全这样的重大问题麻木不仁。
经常问责这样的官员,就是要抓紧解决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要督促官员始终把民众的安危冷暖记在心上,为民用权、为民履责、以民为本;就是要督促官员防范于未然,避免悲剧的重演。
问责制常态化的意义还在于,经常问责官员,促使其转变作风,带来社会风气的普遍好转。三鹿奶粉等事故发生的原因链中,官员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社会道德诚信的普遍缺失。三鹿奶粉事故链中,底层有奶农,中间有奶“头”、奶粉厂大大小小的主管,最上面是行业规则的制定者、食品质检部门官员和地方党政官员。相信这些人对自己的亲戚朋友可能有仁爱之心,但当他们以社会角色发挥社会职能时,为什么却表现出惊人的道德沦丧、麻木不仁、自私冷漠、唯利是图呢?所以,防止三鹿奶粉事故重发的根本方法在于唤醒我们这个社会无数个体的道德自觉和自律,并将这种自觉和自律体现到对制度和规则的普遍尊重和遵从。
问责制的常态化,就是多管齐下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是重塑官员、民众等13亿多个体对社会、对他们应有的道德感、责任心,就是让“言必称制度”成为全社会共识和下意识的自觉行动,促动社会风气的普遍好转。因此,要为李长江等人辞职带来的问责制常态化曙光叫声好。
2008年09月22日19:17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15.下列是对“问责制常态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问责制常态化就是指对官员的处理要做到顺民意、解民气。
B.问责制常态化就是要让民众从大不幸中看到了大幸。
C.问责制常态化就是多管齐下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D.问责制常态化就是对官员的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经常化。
16.文章的第第二自然段都是举例,请说说这两段举例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6分)
答:
17.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问责具有哪些必要性。 (6分)
答:
乙、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一17题。 (http://www.51985211.com)
“西藏问题”究竟是什么问题?
何振华
达赖集团最近不断“呼吁”:要“就"西藏问题"向中国施压”,美国的佩洛西等人也在不断鼓噪;美国众院、参院和欧洲议会甚至针对“西藏问题”通过了“决议”。所谓“西藏问题”似乎越来越时髦。
人们不禁要问,“西藏问题”究竟是什么问题?
先得问问佩洛西女士,据说在她眼里,“西藏问题”源于中国政府在西藏的“镇压”,她还忧心忡忡地表示,如果不干涉“西藏问题”,“就失去了在人权问题上发言的道德权威”。
当然,也不妨看看达赖集团的“呼吁书”和“声明”,他们所谓的“西藏问题”包括“缺乏宗教信仰自由”,以及所谓“民族不平等”。
那么,“西藏问题”是所谓的“人权问题吗?先说“3?14”暴力犯罪事件,面对打砸烧抢,如果政府坐视不管,谁来保护那些无辜群众的人权?如果政府的依法处置成了侵犯“人权”,那么佩洛西女士有必要扪心自问,16年前发生在她眼皮底下的洛杉矶大暴动,美国政府动用大批军力警力,逮捕一万多人,这种举措算什么?
至于达赖集团,应该不会忘记,直到20世纪上半叶,西藏仍处于比欧洲中世纪还要黑暗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占人口不到5%的僧俗农奴主控制着占人口95%以上的农奴的人身自由,断手、剁足、剜目、割舌,严刑酷法,农奴连生存权都得不到保障。是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让昔日农奴成为有尊严、有人权的公民。西藏人口由1951年的114.09万人增加到280多万人,义务教育、农牧区医疗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全区。在这样的历史和现实面前,曾是农奴制社会统治者的达赖集团,有什么资格奢谈“西藏人权问题”?
“西藏问题”也不是什么“宗教问题”。如果西藏“缺乏宗教信仰自由”,那该怎么解释西藏各地大小寺庙里,年龄不同的信众烧香拜佛的场面,怎么解释每年成千上万群众到拉萨朝佛敬香,怎么解释那些随处可见的经幡和玛尼堆?
而达赖集团大肆鼓噪所谓“民族不平等”,更是荒诞不经。且不说国家拨款数亿元发展藏医藏药,投入7个多亿修葺布达拉宫等重要文物,抢救和保护西藏传统文化,单说为让西藏人民与现代文明同步,国家就不断加大投入,组织专家攻关,使藏文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字中成为第一个具有国际标准、获得全球信息高速公路通行证的文字。
“西藏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其实非常清楚。达赖集团不过是打着各种“问题”的幌子,图谋“西藏独立”——这可以从他们至今未变的“中间道路”上看出;可以从他们否定西藏现行政治制度,谋求历史上根本不存在的“大藏区”看出;可以从他们要求其他民族迁出西藏,军队撤出“大藏区”看出。
“西藏问题”根本不是什么,而是一个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一个关系中华民族核心利益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会容忍自己的主权受损;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会坐视自己的领土被分裂。中国对此早已表明态度:国家统一是最高的原则,主权问题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无论打着什么旗号,企图以“西藏问题”侵犯中国主权、干涉中国内政,只能是徒劳的。
——2008-04-19《人民日报》
15.在达赖集团和美国的佩洛西等人眼里,西藏问题概括起来属于以下一些问题。其中对他们的观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西藏问题是人权问题;
B.西藏问题是宗教问题;
C.西藏问题是民族问题;
D.西藏问题是主权问题;
16. 请概括文章是分别从哪几方面驳斥佩洛西女士和达赖集团的。(6分)
答:
17.根据文意概括西藏问题其实是什么问题。(6分)
答:
七、作文(70分)
18.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的不断增强,M国国内的保守势力和所谓的“政治精英”,日益吧中国视为对M国霸权利益的巨大挑战和潜在敌人。为了达到西化、分化中国的目的,M国制定了“十条戒令”。其中的一条是:
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蔑视、鄙视并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到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育。让他们不以肤浅、虚荣为耻。一定要毁掉他们一直强调的刻苦耐劳精神。
请以“‘荣’与‘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语文附加题
一、 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划线处断句(限6处)。(6分)
孙之翰人尝与一砚,直三十千。孙曰:“砚有何异而如此之价也?”客曰:“砚以石润为贤此石呵之则水流孙曰一日呵得一担水才直三钱买此何用竟不受。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砚 以 石 润 为 贤 此 石 呵 之 则 水 流 孙 曰 一 日 呵 得 一 担 水 才 直 三 钱 买 此 何 用 竟 不 受。
20.那个卖砚的人卖价高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
21.孙甫不愿意买那块砚的原因又是什么?(2分)
答: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本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女神》中的作品,最早的写于1916年,除一些是作者1921年归国后写的外,其余均为1919年至1920年间的留美期间创作的。
B.当周朴园一旦“发现”面前的“下人”是侍萍之后,为了维持他的名誉和地位,他想用钱来封住侍萍的嘴,并且决定立刻辞退鲁贵和四凤。周朴园的卑鄙和狠毒,正好和侍萍的高贵和善良成对照。
C.哈姆雷特是一个刻画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形象,以“忧郁的王子”而名闻于世,作者将丰富多彩的人物,生动活泼的语言和富于戏剧性的情节紧密揉合起来,自然生动,引人入胜。
D.《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在世界文学史中以其吝啬而著名,他同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吴敬梓笔下的严监生、果戈里笔下的泼留希金并称“四大吝啬鬼”。
E.《边城》里没有血腥的政治、军事冲突,有的是普通山民平凡人生情态及其人生哀乐,所以作者所表现的湘西土著民族的生活与外部世界迥然不同,却不失人之本性、长达千年的文化承传。
23.简答题(10分)
(1) 简述一个关于贾探春的故事。 (5分)
答:
(2) 请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一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5分)
答: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5题。
从政治博客的安全性来看,目前互联网上80%以上的信息使用的语言是英文,世界上6000种语言中的大多数语种在互联网上找不到,40%的网民在美国,因此英语霸权和美国霸权表现得特别明显。并且,美国人还制定了详细的全球网络发展规划和技术标准,期望在未来单独地充当“网络警察”。众所周知,电子网络能导致信息霸权,信息霸权是国际政治霸权的一种延伸,西方帝国主义所谓“软文化”的入侵和意识形态的输入有可能使青年丧失主流道德价值观和正确的行为参照体系,有可能分离公民对国家的向心力,也有可能带来对国家主权的威胁。因此,一种陶醉于所谓的网络“超国家主义”幻觉有可能带来博客殖民主义的泛滥。因此,作为公民而言,政治博客意见的表达必须以国家利益和公共事务的民主设计为原则,尽量避免私人化、低俗化和过分情绪化。而作为政府而言,博客治理的制度和文化的建构必须充分发挥其规范和引导的作用,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发展之路。
24.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信息霸权”造成的原因。 (6分)
答:
25.根据文意,概括我们应当怎样应对“博客殖民主义”的泛滥。 (9分)
答: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 D(A bǎng / páng ; bào / pǜ;B shé/ zhē; ké/ qiào ; mó/ mú;C pàng/ pán)
2. A (B“为渊驱鱼”的意思是“把可以团结的人赶到敌方去”,用在这里不合语境,应用“以邻为壑”等。C“机不可失”用于早已对待的“好机会”,把见到“警察粗暴对待中国妇女”称为早已对待的“好机会”不妥,应用“不失时机。D “天诛地灭”是贬义词,指罪恶深重,为天地所不容。用于“这位雄才大略的起义领袖”显然不当,应为“土崩瓦解”)
3.示例:(1)帮忙不仅要热心,更要认真。(2)求人帮忙既要明确要求,又要言行礼貌。(感悟与判断内容相符,合情合理即可)
4.示例:它可能是一片大海,让你体会到一片壮阔;它可能是一座雕像,让你感悟到肃穆;它可能就是一个人,让你理解了伟大和纯粹。(每句2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5.C(我们)
6.B(①是金人的要求;②是朱弁对谁去谁留的观点;④是朱弁对金人说的一般道理;⑥写的是众人深受感动)
7.D(“抢先杀死他”一说,原文无据)
8.(1)朱弁又给粘罕写信,(信中)所说的用兵与讲和的利害关系十分详细。(“与”1分,“悉”1分,通顺1分)
(2)希望留下官印,让我朱弁能够抱着它而死,死了也是不朽的。(“愿” 1分,“使”1分,“得”1分)
(3)我的官是在自己的朝廷里接受的,我只有一死罢了,绝不答应换官来使我们的国君受辱。(“受”1分,“易”1分,“辱”1分,通顺1分)
文言文翻译:
朱弁的字叫少章,是徽州婺源人。年轻时很聪明,每天读书几千字。成人后,进了太学,晁说之见到他的诗,对他的才能很惊奇。靖康之乱中,他的家庭碎于贼手,朱弁向江南逃奔。
建炎初年,朝廷商议派遣使者问安两宫皇帝,朱弁挺身自荐。到了云中,见了粘罕,请求和劝告的语言十分恳切。粘罕不听,让他回客店,派士兵来看守他。朱弁又给粘罕写信,所说的用兵与讲和的利害关系,十分详细。
绍兴二年,金人忽然派遣宇文虚中来,说和议可行,应当派一人到元帅府去接受国书回国,虚中想让朱弁与正使王伦商量决定谁去谁留。朱弁说:“我来了以后,本来就准备死了,哪里希望今天有机会先回去。希望您这个正使接受国书回去禀告天子,结成两国的友好关系,那么即使我将来尸骨暴露在外国,也永远感到像活着一样。”王伦将回去时,朱弁请求说:“古代的信使都有符节作为信物,现在没有符节,但是有官印在,官印也是信物呀。希望留下官印,让我朱弁能够抱着它而死,死了也是不朽的。”王伦解下来交给了王弁,王弁接受后藏在怀里,和它同睡同起。
金人逼王弁到刘豫那里当官,并且引诱他说:“这是你回国的第一步。”王弁说:“刘豫是国贼,我曾经恨不得吃了他的肉,又怎么能忍受面向北做他的大臣,我只有等着死而已。”金人发怒,中断了食物供应来逼迫他。朱弁坚决地在驿站门口抗拒,忍受饥饿等待着死亡,坚决不屈服。金人也被他感动了,像原来一样地礼待他。过了很久,又想调动他的官职,朱弁说:“自古两国交兵,使者处在中间,话可让他听从的就让他听从,不可让他听从的就关押他,杀掉他,何必换他的官职?我的官是在自己的朝廷里接受的,我只有一死罢了,绝不答应换官来使我们的国君受辱。”并且写下文书转交耶律绍文等说:“:“您国封我官职的命令早晨来到,那么我就晚上死,晚上来到就早晨死。”又写信给后任的使者洪皓向他诀别说:“杀掉使者不是小事,我们如果赶上,是命中注定的,我们应当舍生来全义。”于是就准备了酒菜,召集被扣留的士大夫喝酒,酒饮半酣,朱弁告诉他们说:“我已经看好近郊的一个墓地,一旦我牺牲报国,诸位请把我埋在那个地方,在上面写上‘有宋通问副使朱公之墓’,我就很满意了。”众人都流下了眼泪,不能抬起头来。朱弁谈笑自如,说:“这是做臣子的常情,诸位悲痛什么呢?”金人知道他终不可屈,于是也就不再强迫他了。
三、古诗鉴赏(10分)
9. (1)描写的是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3分)(2)把荷叶在溪水中的状态写得十分生动传神,使全句活了起来。(3分)(3)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留连欣赏的心情。(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 (1)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2)信誓旦旦 不思其反 (3)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4)黑发不知勤学早 (5)无案牍之劳形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11.写出了静思崖远离尘世,环境及其幽静的特点。(3分)正因为身处这样的环境,“他”才能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做清醒的回顾和反思,得出了深刻独到的见解。(3分)为“他”回到社会后判若二人遥相呼应,形成对照。(3分)
12.畏惧贪赃受贿的官员因没有劣迹而无所畏惧,(2分)而不贪赃受贿的最终还会因贪赃受贿而变成为心存畏惧的官员。(2分)
13.暗示一个曾经清醒审视过自己的“他”,在回到现实后,已经完全堕落,成为一个听信谗言,头脑糊涂的官僚。(2分)说明他在“崖边”的反思完全是言不由衷,逢场作戏。(2分)告诫广大干部,在事迹工作中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当心被腐朽思想侵袭。(2分)
14. 如对是非如此分明的问题,“他”却要抽“一地的烟头”才能想清。“他”抽的是“中华”。“他”有些自嘲自己“胆子太小”。“他”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苦笑”。“他”承认自己“有时为畏惧而后悔”。(每例2分,言之有理即可)
六、选做题:甲、论述类文本(15分)
15. D(ABC都是从“怎样做到”的角度回答的,没有从“是什么”的角度揭示概念的实质)
16.第一段举例说为处理叫好,第二段举例说为了进一步证明问责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每点3分)
17.(1)使民族汲取教训而昂然前行,使党把危机转为契机;(2)督促官员防范于未然,避免悲剧的重演。(3)促使官员转变作风,带来社会风气的普遍好转。 (每点2分)
选做题:乙、实用类文本(15分)
15.D(是我们的观点)
16.(1)指出佩洛西女士眼里没有无辜群众的人权;(2)揭露佩洛西女士对人对己使用的是双重标准;(3)揭露达赖集团无视西藏人权问题的历史和现实。(每点2分)
17.(1)是达赖集团想要图谋“西藏独立”,分裂国家;(2)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是想侵犯中国主权、干涉中国内政。(每点3分)
七、作文(70分)
18.略
加考题答案:
19.砚以石润为贤/此石呵之则水流/孙曰/一日呵得一担水/才直三钱,买此何用/竟不受。
20.认为那块砚呵之则水流。
21.认为呵出的水不值钱。
译文:有人曾给孙之翰一方砚台,价值30千钱。孙问:“这砚台有什么奇特竟要这样的价钱?”客人说:“砚台以石质润泽为好,这种石头呵口气就有水流出来。”孙说:“一天呵出一担水,才值3个钱,买它有什么用?”终于没有收下。
22.A、D(A郭沫若在留学日本时所作。D不是严监生,应为莫里哀笔下的阿巴恭)
23.(1)在抄检大观园时,抄检大军每到一处,大家都俯首贴耳。唯独探春反应激烈,保护丫鬟,坚决对抗,认为这是家庭矛盾的结果,终将为家庭招来祸害。她无所畏惧,不但顶撞凤姐,拂逆王夫人之意,且打了王善保家的耳光,表现出敢作敢当的勇气。
(2) 三顾茅庐
相应的人物及故事:刘备于公元207年冬天,冒着严寒,三次专程拜访诸葛亮。向其请教定天下之计。诸葛亮素来听说刘备虚心待贤,又见他三次来访,的确诚挚热情,便与刘备纵谈天下形势,陈述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并欣然同意跟刘备出山。
24.(1)互联网上80%以上的信息语言是英文,且40%的网民在美国;(2)美国人期望单独充当“网络警察”。(每点3分。不对原文压缩酌扣)
25.(1)政治博客意见的表达必须以国家利益和公共事务的民主设计为原则;(4分。答“尽量避免私人化、低俗化和过分情绪化”2分;2句全答不得分)(2)政府必须在博客治理的制度和文化的建构中充分发挥规范和引导的作用。(5分。答“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发展之路”2分;2句全答不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