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志愿传奇

距离2025年高考266

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选择。

您所在的位置: 新考网(原中国大学在线)>>最新试题 > 正文内容

语文高考复习专题:江苏省泰州市200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卷高三语文试题(市级大考试题)

作者:  时间: 2017-10-18

命题人: 韩守宏(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 郭宏云(靖江市斜桥中学)
潘双林(省姜堰中学)
审题人: 周仕龙(泰州市教研室) 石文虎(省泰州中学)
注意事项:
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并认真核对。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
甲:必考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 (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花 事
潘向黎
(1)三月里,不记得是哪一天了,到花园一看,母亲种的贴梗海棠开了。白色的,很柔,花瓣圆圆的,很润,是江南娇小女儿态,居然冲寒而来,让人心头一热。连续两个月反反复复的病好像好了起来。
(2)三月底,樱花开了。特地去复旦南区看,原先最大的一株,不知道为什么少了很粗的一枝,不知道是台风刮断了,还是砍掉的。这一来就不成气势了,一瞬间的失望几乎变成气愤。真是不如不来,不来的话,这里的樱花在记忆中照旧浮一片云霞。
(3)可是若是不来,待到花期过了,肯定以为是人辜负了花。谁知却是花辜负人。可是那么美妙,那么短暂,比起辜负来,还是宁可被辜负吧。
(4)四月中旬。竟不知道自己住的小区里有樱花。就在后面一个自行车棚前面,有三大棵,是日本晚樱,似乎又叫八重樱的,一棵白色,两棵粉色。想必是自己也知道是迟了,于是格外盛大地开了,在花下仰了头看,一层花上面还是一层花,竟是花天。让人薄醉的明媚梦境,难怪“花天”是和“酒地”连在一起。
(5)想起上一次这样仰看樱花,是几年前在扬州的徐园,就在院子门内一侧,牡丹正开,盛大无比,色泽灼人,上面居然一棵樱花,密密盖住了天,这种搭配在别处从未见过,给人的感觉足够奇异,简直有几分妖魅。人坐在中间的石凳上,眼睛被花光照得晕眩,只好闭上,还觉花气填满了肺腑。人生到此,还有什么愿望?大概只有一个:希望这个梦不要醒来。
(6)但是樱花还是谢了,最初几瓣飘落,就让人担心风雨。但是风雨该来的时候还是来了,于是樱花雪一阵比一阵密。一夜风雨之后,出门时倒吸一口气,台阶下,堆了一堆的粉色花瓣。
(7)本来想改后主词一个字,叹一句:阶前落樱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8)正好我白发苍苍的母亲走过樱花树,抬头说:“不要这样嘛。”我就觉得不必说了。
(9)今年天暖得疯疯癫癫,花期都乱了,还没到谷雨,牡丹都开过了。好不容易到了植物园,人家告诉我,牡丹都谢了。心想,只要还有三四朵,让我看看,也算没白来这一趟。到了一看,十停里谢了七八停,开着的那些也是萎靡。
(10)站在这样的园中,才明白什么叫大势已去。
(11)牡丹是热闹到不避杂乱的花,红的,粉的,紫的,白的,黄的,还有一种接近黑色的紫绛。花前的小牌子都写了品种名,无心看。没有花,秃秃地光知道名称做什么用?若有花时,更不需要了,它本身就是最好的说明。
(12)这有点像爱情,爱着的时候不需要任何概念和定义,不爱了,多少种界定和解释都不能挽救。
(13)那么,地上的花瓣是没有结果的爱情,而那些没有花只剩名称的植株,是无爱的婚姻。
(14)春天是一年中最让人心烦的季节。伤感细密而粘稠,有时让人觉得自己脆弱到可耻。
(15)春暖花开?不,春天是花谢的季节。你不会在别的季节里,看到这么多的花凋谢。
(16)许多花争先恐后地开了,然后谢去,一场场花事是一个个陷阱,等着我们的心情陷进去,防不胜防。
(17)对人,为了躲避散时惆怅,你可以不聚,可是对花,你能怎么样?那花该开时就开了,你不能不看,不能不爱,那花该谢时就谢了,丢下你狼藉满地的心情。
(18)花谢花飞飞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谁不怜?可是怜又能怎么样呢?
(19)为了想躲过心痛,其实不要花开。但是春天一到,偏偏花开,偏偏花谢。
(20)五月六日,立夏。
(21)昨天半夜,或者说今天的凌晨,起风了,然后打起了雷,怪不得昨天开始头疼。雨下下来了,头渐渐不疼了。起来出门,看到第十宿舍围墙外的地上,一片雪白的细碎落花。那几棵绣球不落则已,一落就到了这步天地。走近了看,五瓣五瓣的,依然精细着,像满地的小篆,曲曲折折的心事无人能懂。比起“立夏”这个抽象的节气,这满地的雪白小篆,更加让人彻悟,春天过去了。
(22)过去也就过去吧。一千个春天都凋零了,一万场悲喜都凋零了,多少代看花人都成了别人的追忆。
1.第(5)段中写观扬州徐园樱花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2.赏析第(21)段中画线的一段文字。(6分)

3.作者通过对春天的花事的描述,寄寓了哪些人生感悟?试加以概述。(6分)

4.第(3)段中,作者说“比起辜负来,还是宁可被辜负吧”,这句话应如何理解?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请阐述你的理由。(7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8题。
崔浩,字伯渊,清河人也。少好文学,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关综,时人莫及。太祖以其工书,常置左右。太祖季年,威严颇峻,宫省左右多以微过得罪,莫不逃隐,浩独恭勤不怠,或终日不归。不为穷通改节,皆此类也。
太宗初,拜博士祭酒,赐爵武城子。太宗好阴阳术数,闻浩说《易》及《洪范》五行,善之,因命浩参观天文,考定疑惑。
神瑞二年,秋谷不登,太史令王亮、苏垣因华阴公主等言谶书国家当治邺,劝太宗迁都。浩与特进周澹言于太宗曰:“今国家迁都于邺,可救今年之饥,非长久之策也。今居北方,假令山东有变,轻骑南出,耀威桑梓之中,谁知多少?至春草生,乳酪将出,兼有菜果,足接来秋。若得中熟,事则济矣。”太宗深然之。复使中贵人问浩、澹曰:“今既糊口无以至来秋,来秋或复不熟,将如之何?”浩等对曰:“可简穷下之户,诸州就谷。若来秋无年,愿更图也。但不可迁都。”太宗从之,于是分民诣山东三州食,出仓谷以禀之。来年遂大熟。
刘裕死,太宗欲取洛阳。浩曰:“陛下不以刘裕欻起,纳其使贡,裕亦敬事陛下。不幸今死,乘丧伐之,虽得之不令。《春秋》:晋士丐帅师侵齐,闻齐侯卒,乃还。君子大其不伐丧,以为恩足以感孝子,义足以动诸侯。今宜遣人吊祭,存其孤弱,恤其凶灾,令德之事也。”不从浩言。
世祖即位,左右忌浩正直,共排毁之。真君十一年六月诛浩。
初,浩始弱冠,太原郭逸以女妻之。浩晚成,不曜华采,故时人未知。逸妻王氏,每奇浩才能,自以为得婿。俄而女亡,王深以伤恨,复以少女继婚。浩非毁佛法,而妻郭氏敬好释典,时时读诵。浩怒,取而焚之,捐灰于厕中。及浩幽执,置之槛内,送于城南,使卫士数十人溲其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自宰司之被戮辱,未有如浩者,世皆以为报应之验也。
( 选自《魏书》有删节)
【注】①谶书:预言吉凶的带有隐语性质的书。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可简穷下之户,诸州就谷  简:挑选
B.若来秋无年,愿更图也    年:收成
C.出仓谷以禀之  禀:供给
D.自宰司之被戮辱    戮:处死
6.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宫省左右多以微过得罪
②越国以鄙远
B.①太史令王亮、苏垣因华阴公主等言谶书国家当治邺
②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
C.①今国家迁都于邺
②其制稍异于前
D.①浩怒,取而焚之
②吾尝跂而望矣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崔浩年少时就非常喜爱文学,天文历法和诸子百家的著作无不涉猎,自认为当时的人没有能和他相比的。太祖也因为他字写得好,把他安排在自己的身边。
B.崔浩因为精通易经和五行学说,被太宗委以重任,加官进爵。在是否迁都一事上,他从实际出发,深谋远虑,提出合理建议,深得太宗信任。
C.崔浩坚决反对太宗趁刘裕之死攻打洛阳,因为刘裕对太宗可谓忠心耿耿。同时崔浩引经据典,指出此时出兵实为不义之举,但是终未能说服太宗。
D.崔浩深得岳母赏识,但他不能知恩图报,妻子喜欢解释佛典,他就将佛典烧毁丢于厕所之中,结果囚禁后遭人溺尿。文中流露的这种因果报应的思想是不可取的。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假令山东有变,轻骑南出,耀威桑梓之中(3分)

(2) 今既糊口无以至来秋,来秋或复不熟,将如之何?(3分)

(3) 今宜遣人吊祭,存其孤弱,恤其凶灾,令德之事也。(4分)

(二)古诗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途中见杏花
吴 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吴融,晚唐诗人。昭宗龙纪元年(889年)登进士第。曾随宰相韦昭度出讨西川,任掌书记,累迁侍御史。一度去官,流落荆南。
(1)诗的首联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有什么作用?(4分)

(2)诗的第三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⑵长风破浪会有时, ▲ 。 (李白《行路难》)
⑶孟子曰:“民为贵, ▲ ,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______▲______,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⑸多情自古伤离别, ▲ !今宵酒醒何处?  ▲ 。(柳永《雨霖铃》)
⑹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 ▲ 。(韩愈《师说》)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刊载/千载难逢   弹劾/言简意赅   舍弃/退避三舍  扛枪/力能扛鼎
B.落拓/丢三落四   累赘/连篇累牍   供奉/供不应求  叱咤/姹紫嫣红
C.仆役/风尘仆仆   躯壳/金蝉脱壳   露脸/抛头露面  闭塞/敷衍塞责
D.苗圃/惊魂甫定 暴露/一暴十寒   横溢/飞来横祸  省悟/不省人事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圣诞已过,一年一度的09春晚节目大竞猜在民间再掀巨浪,而淡出多年的董文华能否重上春晚,更成为不少媒体竞相炒作的焦点。
B.这位房产分析师认为,通过政府出面收购房源,可以使市场成交量在短期内得以拉升,给市场以“回暖”的预期,以刺激房市。
C.在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俄罗斯不愿与美国发生新冷战和全面对抗,两国外交达成某种妥协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D.有人开玩笑说:“犹太金融资本家在豪宅客厅里打个喷嚏,世界上不少银行都将连锁感冒。”这可不是骇人听闻,他们在全球经济领域的影响确实非常之大。
13. 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4分)
例句:出生是天明,衰亡是天黑,旅程布满难辨的岔道,智慧则是生命永恒的雷达。

14.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 ▲ (5分)
①村庄人平时是很瞧不起“偷”字的
②你不偷一点点,那么好收成很快就被日子带走了
③但偷秋是例外,他们是渴望从岁月中偷出一点好时光
④老人们说,秋是要偷的
⑤是渴望从忙碌的生活中偷出一缕朴素的温馨和情趣
⑥是渴望从丰收的季节里偷出一点好记忆
⑦你偷秋,就偷来了好收成的种子,你就有好收成好运气
四、作文(70分)
15.痴迷:深深地迷恋。(《现代汉语词典》)
试以“痴迷”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乙:选考内容
(特别提醒:以下一、二两类文本阅读题,考生只能选定其中一类作答,选定后不得选做另一类中的题目。)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15分)
权利始于公民主动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中就缺少权利意识。“享有权利”这个破天荒的意识是随着欧风东渐、西学传入才为大家所知的。权利因为缺少本土文化资源的支持,因此,它在人们心中生根是很困难的。应该看到自改革开放以来,权利意识再度觉醒,从往日的认识逐渐化为一种现实的需求,并越来越多地得到执政者的理解。然而使权利真正成为调节社会生活的“权”(秤砣),还需要执政者与民众的互动。
如果说公民不主动争取权利,权利就是子虚乌有。而权力却是实实在在的,它处于强势,是一种社会的控制力和支配力。公共权力每天都在运行,固然这些运行是为了公众利益的、是为公众提供服务的。但支配权力运行的都是个人,就难免夹带有个人利益。试想一些人为什么热衷于跑官、要官、买官?这种赤裸裸的追逐中必然有其个人利益。
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加尔布雷思在他的《权力的分析》中说:“人们追逐权力不仅是因为权力能满足个人的利益、价值或者社会观念,而且还有权力自身的缘故,因为精神的和物质的报酬存在于权力的拥有和使用之中。”可见权力自身(包括公共权力)的运作和使用就在生产着物质利益和精神报偿。
权力还有一种自我扩张的特质,掌握权力的人可能会越权办事,特别在封建的中国,公共权力几乎囊括一切领域。严复曾说“中国帝王,下至守宰,皆以其身兼天、地、君、亲、师之众责”,这样,民众则“无尺寸之治柄,无丝毫应有必不可夺之权利”。在这种传统支配下,公共权力实施过程中只要不出现明显伤天害理之事,一般都不会受到质疑。它越出行政领域,波及其他领域更被认为是常情。
然而,在民主社会中,权力出于公民的权利,这也就是毛泽东所说的“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是人民给的”。可是在目前的任命制下,一些官员认为其手中的权力来于上级的信任,因而使“权为民所用”的方针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权力的这些特质如不加以制约,就会形成一权独大,伤害到民众权利。
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要求:“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根据这一要求,政府公权力的范围有望被进一步界定;政府管理越位、缺位、不到位的状况有望进一步改变;不属于政府行政管理范畴的社会生活、社会事务都将由群众自治。这正是尊重权利,限制权力的开始。
(选文有改动)
16.下列有关公民权利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民的权利要主动争取,否则权利就是子虚乌有,而权力却是实实在在的。
B.在民主社会中,权力来自于公民的权利,所以权利应为人民所用。
C.权力需要加以制约,否则就会形成一权独大,伤害到民众权利。
D.个人运行公共权力,即使是为公众提供服务的,依然难免夹带有个人利益。
17.文章认为一些人热衷于跑官卖官的原因是什么?试简析文章引用《权力的分析》中的话的作用。(6分)                     (http://www.51985211.com)

18. 根据文章内容,请分条概括权力的特质。(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15分)
访北大教授钱理群
钱理群,北京大学资深教授,生于1939年,中国内地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被视为北大的神话和传奇。
记:印象中古人立传必歌功颂德,您怎么看自己写的这本《我的精神自传》?
钱:《我的精神自传》没有歌功颂德,应该只是一本个性化非常鲜明的思想学术人生自传,更是一部结合我个人身心创痛和研究心得,来总结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思潮的变迁和中国经验的得失,反省思想界、知识界、学术界所遭遇的大问题、大困境,表达一个真正知识分子的立场和追求的东西。
记:您觉得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出现的哪些新问题值得反思?
钱:知识分子在90年代后出现了新问题,那就是知识分子与民众的分离。首先是生活本身的变化,知识分子自身越来越贵族化,越来越脱离中国的土地,特别是两极分化之后知识分子越来越关注自己,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一种自恋、自怜、自娱之中,而忽略了身外的广大的世界。而且在发展过程中也有知识分子把知识分子与民众关系的问题推向极端,在他们心中,民众就是暴民,民众总是非理性的。这就导致了知识分子与民众的分离。
记: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一直期待能出一个像鲁迅那样有知识分子精神的人,您觉得有可能吗?
钱:我们年轻的时候,所有人类文明都在被批判,所以我们的知识结构有非常严重的缺陷,跟鲁迅那个年代不能相比。知识结构有缺陷,生存状态紧随其后,暴露出致命的问题,所以我们这一代是最没趣味的、最没文化的一代,就是这样一个差距,导致我们不太可能再出现鲁迅这样的人,至少在我们这一代不会有。我在北大每年都要讲鲁迅,都受到学生的欢迎。这说明,喜欢思考问题的人还是很多的,他们对鲁迅的态度可以分成两派,一派接受鲁迅,另一派不接受鲁迅,但我发现,这与学生个人的生命选择有关系,一部分人选择“生命之轻”,他们就难以接受鲁迅,另一部分人选择“生命之重”,他们就接受鲁迅。
记:您曾是被北大学生投票直选出来的10位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退休5年,您现在可以评价一下目前北大的状态吗?
钱:就目前北大的现状,我只能说她已经和我们理想的北大渐行渐远了。北大的很多传统已经被摒弃。令人焦虑的是现在的中学教育与升学无关的不教,大学与就业无关的不教。这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这完全与做学问相违背。大学不能成为职业学校,也不是一个取得就业资格的地方。这样发展下去的话,大学就失去了最根本的东西,这就是学术和精神。
16.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资深教授钱理群,被视为北大的神话和传奇,是中国内地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
B.现在的知识分子越来越脱离中国的土地,越来越关注自己,陷入一种自恋、自怜、自娱之中。
C.在那个特定年代,中国曾有的人类文明都遭到批判,导致知识结构有非常严重的缺陷,跟鲁迅那个年代不能相比。
D.目前北大的现状和理想的北大渐行渐远了,这是现在的中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的。
17.上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出现了什么新问题?试分条概括出现的原因。(6分)

18.钱理群为什么认为现今出一个像鲁迅那样的人不太可能?(6分)

 

 

 

江苏省泰州市200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卷
高三语文试题附加题
(考试时间:30分钟 总分:40分)

一、文言文阅读 (10分)
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
臣闻战以勇为主以气为决天子无皆勇之将而将军无皆勇之士是故致勇有术致勇莫先乎倡倡莫善乎私。此二者,兵之微权。英雄豪杰之士,所以阴用而不言于人,而人亦莫之识也。
(节选自苏轼《倡勇敢》)
19.用“/”给画线的文字断句。(标在语段中)(6分)
20.写出苏轼在谪居黄州期间创作的词、赋篇名各一。(2分)

21.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不超过30个字)(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面对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
B.巴金的《家》重点塑造了善良却柔中有刚的梅、悒郁的瑞珏、贤慧的鸣凤等三位女性形象,她们的社会地位不同,但她们的结局却都是悲剧性的。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写,控诉了封建礼教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
C.《女神》是“五四”时期影响最大的一部诗集,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它在文学史上突出的贡献是:诗集大胆移植,探索自由诗体,开创了新文学诗坛浪漫主义的创作源头,唱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时代强音,开辟了新文学的途径。
D.莎士比亚的剧作《哈姆雷特》中,美丽、年轻、纯洁的奥菲利娅深爱着哈姆雷特,却因为父亲和哥哥的劝说,对他避而远之。而哈姆雷特的出走与父亲被杀死的双重打击使得脆弱的奥菲利娅精神失常,抑郁成疾而死。
E.桑提亚哥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征:坚强、宽厚、仁慈、充满爱心,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失败了,面对不可逆转的命运,仍是精神上的强者,是一个“硬汉子”。
23.简答题(10分)
(1)简述《红楼梦》中林黛玉得知宝玉将娶宝钗和宝玉发现新娘是宝钗后各有什么样的反应。(5分)

(2)试简述《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的主要情节。(5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5题(15分)
在全球化这个大背景下,任何国家,包括中国的自身事务都不仅仅是一个国家自己的事,而是世界性的问题。中国是一个大国,这也使得中国的变化对世界将会产生重要影响。一些西方人认为,中国崛起时会重蹈西方殖民大国的覆辙,所以他们大谈“中国威胁论”,以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来推断他国的行为,这是缺乏根据的,因为文化不一样。中国人通过奥运会的举办,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发展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威胁,正是“和平的崛起”。大国崛起不仅是经济现象,而且是文化现象。世界各国人民、各国的文化都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贡献。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世界不大了解“和合”思想是东方文化、中华文化的核心之一,这对世界来说,是一个损失。随着当代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得以凸显,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提出了大国的四个标志,即经济发达、军事强大、科技雄厚、文化富有吸引力。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大国崛起不仅是经济现象,而且是文化现象;不仅是经济增长,而且是文化繁荣。文化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同世界各种文明的对话,中国文化必须走出去。中国文化只有走出去,才能更好地保存自己。只有进入对方文化而非征服对方文化,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才有可能。中国文化只有在与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流激荡中,保持个性并增强话语权,这样的文化才不仅是民族的,而且是世界的;不仅是自赏的,而且是共享的。
(摘自《人民论坛》08年第16期,有改动)
24.西方人大谈“中国威胁论”的原因是什么?(6分)

25.中国的崛起离不开文化的崛起,结合文意,说说崛起后的中国文化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征?(9分)

江苏省泰州市200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卷
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 衬托“八重樱花”之盛景,进一步表现自己对花天美景的陶醉,为下文抒写樱花凋谢的感情落差作铺垫。(4分,“衬托”1分,“表现自己对花天美景的陶醉” 1分,“铺垫”2分)
2、 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绣球落地的情形,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春天逝去的伤感之情。通过对比手法,揭示时光必然流逝的道理,也表达了作者的旷达之情。(6分,“比喻”“拟人”各1分,“形象生动”1分,“表达伤感之情”1分,“对比”1分,“揭示道理”或“表达情感”1分)
3、(1)美丽往往是短暂的,我们不应错过。(2)人世沧桑,世事无常,有些东西是无可挽留的。(3)爱情和婚姻时常割离,应当将它们完美地结合在一起。(4)对于那些逝去的美好,那些无可挽留的事实,坦然待之。(答到其中三点即可得6分)
4、(1)宁可花辜负人,人不可辜负花;(2)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4分,每点2分)不赞同:尽管鲜花是美好的,但如果我们看不到鲜花盛开的美景,就不必浪费时间和精力。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很多,而人生短暂,我们应该理性地追求心目中美好的目标,而不能为了一个缥缈的希望辜负美好的时光。赞同:因为鲜花是美妙的,开放的时间又是短暂的,所以主动赏花是必须的,即使看不到鲜花盛开的美景,也不必为此感到遗憾,主动赏花不在于是否欣赏到美景,是否被花辜负,而是为了从追求的过程中获得生活的乐趣、体现人生的价值。(3分,言之成理即可)
5、 D (D项“戮”解释为“羞辱”。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断可知。)
6、 B( A项:介词,因为;连词,相当于“而”。B项:介词,通过。C项:介词,到;介词,和。D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
7、C(A项“自认为”错,无中生有。B项“加官进爵”是在“委以重任”之前,时序错乱。D项“释典”应指“佛典”,表述为“解释佛典”是曲解词义。)
8、(1)如果山东各州发生兵变,敌人的轻锐部队从南向北出击,在我们的家乡炫耀武力
(2)如今百姓糊口已无法到来年的秋天,来年秋天(作物)或许又不成熟,将又拿它怎么办呢?
  (3) 现在我们应当派人前去吊唁祭奠,慰问他那些孤儿寡女,同情他们不幸的遭遇,这些都是展示我们美德的事情啊。
【(1)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假令”,如果;“南”,从南向北;“桑梓”,家乡。(各1分)(2) 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既”,已经;“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无法; “如……何”,拿……怎么办。(各1分)(3) 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宜”,应该;“存”,慰问;“恤”,同情;判断句式也应注意。(“宜”“存”“恤”判断句式各1分)】
【参考译文】
崔浩字伯渊,清河人。从小爱好文学,对于天文、阴阳和诸子百家的著作,也无不涉猎,当时没人能和他相比。太祖因为他擅长书法,常把他安排在自己的身边。太祖晚年用法严峻,内廷许多亲近的人,都因为细小的过失而受到惩处,于是大家无不逃避躲藏,只有崔浩慎守职事,努力不懈,有时还成天不回家。崔浩就是这样,不因仕途的阻滞或顺利而改变自己。
太宗初年,被授官博士祭酒,赐爵武城子。太宗喜欢天文地理及八卦,听说崔浩讲解易经以及洪范五行学说,就对他很好,于是命崔浩观察星相,考查推定疑难异象。
神瑞二年,秋天的作物没有成熟,太史令王亮、苏垣通过华阴公主等上言谶书说国家应当定都于邺地,劝太宗迁都。崔浩和特进周澹对太宗说:“如今国家迁都到邺,可以救今年的饥荒,但这不是长久的计策。现在我们处在北方,如果山东各州发生兵变,敌人的轻锐部队从南向北出击,在我们的家乡炫耀武力,谁知道会发生什么后果呢?到了春天草木复苏,饮用的乳酪就将要产出,再加上有蔬菜水果,足以接到来年的秋天。如果能够有一半成熟,事情就可以成功了。”太宗十分赞同这种说法。又派中贵人问崔浩和周澹:“如今百姓糊口都无法到来年的秋天,来年秋天(作物)或许又不成熟,将又拿它怎么办呢?”崔浩等人回答说:“可以挑选贫穷的人家,到各州去接受官府救助获得谷物。如果来年秋天没有收成,希望另作打算。只是不可以迁都。”太宗听从了崔浩等人的意见,于是分派百姓到山东三州求食,各州发放粮仓里的谷物来供给他们粮食。来年谷物成长顺利获得了大丰收。
刘裕死后,太宗想夺取洛阳。崔浩说:“陛下不因为刘裕突然发迹,接受他的使臣带来的贡品,刘裕也恭敬地侍奉陛下。现在刘裕不幸去世,我们趁人家遭遇丧事而攻打他们,即使得手了也是不好的。《春秋》上说:晋国的士丐率领军队攻打齐国,听说齐侯去世,就班师回国了。君子重视的是,不乘敌国丧乱的机会去进攻,认为恩德足以使孝子心服,道义足以使诸侯感动。现在我们应当派人前去吊唁祭奠,慰问他的那些可怜的儿女,对他们遭遇这样的不幸表示同情,这些都是展示我们的美德的事情啊。”太宗没有听从。
世祖即位以后,世祖身边的人都嫉妒崔浩正直,一起排挤诋毁他。真君十一年六月终于诛杀了崔浩。
当初,崔浩才二十岁的时候,太原郭逸把女儿嫁给了她。崔浩大器晚成,没有显示出他的才华和风采,所以当时的人并不了解他。可是郭逸的妻子王氏,常常对崔浩的才能感到惊奇,自以为找到了乘龙快婿。不久她的女儿不幸过世了,王氏深深地引为伤痛遗憾,又把她的小女儿嫁给他续弦。崔浩诋毁佛法,而他的妻子郭氏敬信喜好佛典,时不时在家诵读。有一次,崔浩听到后大怒,夺过来烧了,把灰倒在厕所里。等到崔浩被拘禁,把他关在木囚笼里,送到城南,让数十个卫士在他头上撒尿,叫喊声一片,路人都能听到。自古以来,宰相一级的官员被羞辱的情形,没有比得上崔浩的,世人都认为这是报应的证明啊。
9、(1)以“红艳”代指“杏花”, 突出了杏花的娇艳与热烈,描绘出了一枝红杏出墙、春意涌动的绚丽景象。(2分)以乐景写哀情(反衬),更加突出了诗人独自漂泊的愁情。(2分)
(2)表达了诗人的身世之悲(或孤独寂寞的情感)。由于“春浅”,一般树木枝梢上还是空疏的,空气里的花香仍夹带着料峭的寒意,不见蝴蝶飞来,只有归巢的黄莺聊相陪伴;在这种情景下,独自盛开的杏花难免感到孤独寂寞,这里显然融入了诗人的身世之感。(每答对一点得2分,三点满分,意思对即可)
10、⑴落英缤纷 ⑵直挂云帆济沧海 ⑶社稷次之 ⑷驽马十驾
⑸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杨柳岸晓风残月 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1、B (A zǎi/zǎi hé/gāi shě/shè káng/gāng B luò/là léi/lěi gòng/gōng zhà/chà C pú/pú ké/qiào lòu/lù sè/sè D pǔ/fǔ bào/pù héng/hèng xǐng/xǐng)
12、C(A “一年一度的09春晚”不合逻辑。B项成分残缺,“房源”后面应加上“的方式”或删去“通过”。D 用词不当,“骇人听闻”指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这里应用“耸人听闻”)
13、童年是旭日,老年是夕阳,岁月充满变幻的风云,理想则是人生永远的北斗。(注意例句包含暗喻、借喻两种情形,上下句内容上有联系)(内容2分,句式和修辞各1分)
14、④②⑦①③⑥⑤
15、评分标准参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切入分52分。
一、论述类文本
16、D (此句并非有关公民权利的表述)
17、①文章认为其主要原因是权力本身的强势特质造成的。权力是一种社会的控制力和支配力。运行权力的是个人,就可以夹带有个人利益。②引用这段话,为论证权力的强势特点提供了有力的论据;同时,通过对权力本质的分析,指出一些社会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除了有利益的驱使,还与权力本身的缺陷有关。(每点3分)
18、 ①权力处于强势的地位,具有对社会的控制力和支配力。②权力还有一种自我扩张的特质,掌握权力的人可能会越权办事。③在任命制下,本应出于公民权利的权力,容易被官员理解为手中的权力来自上级的信任,从而忽视权力为民所用。(每点2分)
二、实用类文本
16、D (中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是原因之一)
17、知识分子在90年代后出现了新问题,那就是知识分子与民众的分离。(2分)
①生活本身的变化,知识分子贵族化,脱离民众。
②知识分子越来越关注自己,而忽略了包括民众在内的身外的广大的世界。
③有的知识分子把知识分子与民众关系的问题推向极端,认为民众总是非理性的(每点2分,以上三点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
18、①知识结构有缺陷。成长的时代,所有人类文明都在被批判,跟鲁迅那个年代不能相比。②生存状态暴露出致命的问题。我们这一代是最没趣味的、最没文化的一代,这是一个差距。③部分选择“生命之轻”的人,难以接受鲁迅。(每点2分)

泰州市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初联考
高三语文加试题参考答案
19、(6分)臣闻战以勇为主,以气为决。天子无皆勇之将,而将军无皆勇之士,是故致勇有术。致勇莫先乎倡,(倡莫善乎私。)(每错一处扣1分,扣完6分为止)
20、《念奴娇?赤壁怀古》(也可以是《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等)、《赤壁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写出两篇即可)(2分) 
21、要形成军队勇敢的战斗作风,要讲究使人勇敢的方法(讲到“勇敢的重要”1分,讲到“致勇有术”1分,意思对即可)
附2 加试卷文言文译文:
我听说作战主要依靠勇敢,战争的胜负由士气的盛衰决定。天子没有全都勇敢的将军,将军没有全都勇敢的士兵,因此要讲究使人勇敢的方法。使人勇敢首先要使人起带头作用,使人带头没有比偏爱更好的方法了。这两点,是用兵的一种很微妙的权术,英雄豪杰都暗中使用却不对别人说(不告诉别人),因而人们也不知道这种使人勇敢的方法。
22、B D(B.性格特点分析有错,三人的性格特点主要是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 D.奥菲利娅媒是溺水而死,不是抑郁成疾而亡。对1项2分,对2项5分)
23、(1)黛玉忙往宝玉处问询,回来后,将题诗的绢帕和一本诗稿烧毁(焚绢毁诗),病倒在床。(答出“焚绢毁诗”2分,“问询宝玉”或“病倒在床”1分。)宝玉哭闹着要去找黛玉,得知林妹妹已死,他便昏死过去。醒来后,坚持去了潇湘馆,哭祭黛玉。(“哭找黛玉”,1分;“哭祭黛玉(宝玉哭灵)”1分。)
(2)曹操大军南下,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1分)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1分)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2分)最后孙权终于下定决心跟刘备联合起来共同抗击曹操。(1分)
24、(1)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变化对世界必然产生影响。
(2)世界不大了解在东方文化、中华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以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来推断他国的行为。(每点3分)
25、(1)具有先进性(或:富有吸引力)(2)具有民族性(或保持个性)(3)具有共享性或进入对方文化而非征服对方文化(4)具有话语权(或:增强话语权)(每点3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


加入家长群

QQ扫一扫,加入家长群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关注抖音号

抖音扫一扫,立即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