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历史学院是我校历史最为悠久的院系之一,可追溯至1907年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开设的史地选科,迄今已逾百年。1952年,由华南文理女子学院历史学系、福建协和大学历史学系和福建师范学院(乌山)历史学系合并组成学院的历史学系。自20世纪80年代起,相继增设图书馆学、档案学、社会工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四个本科专业。2003年进一步升格为“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现有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82人,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21人,博士生导师1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6人,全国模范教师1名,省级名师4名,校级名师6名。目前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在国内外学术界都有相当的影响力,还有多位教授担任国家一级学会和省市学会重要职务。学院现有学生1301人,其中本科生971人,博士生、硕士生近330人。
学院学生勤奋好学、积极向上、全面发展。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方面,学院学生曾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省级三好学生”称号;参加全国比赛、竞赛方面,学院学生更是屡创佳绩,获得过国家级奖项如全国高等院校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朗诵大赛三等奖、“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西安世园会专项竞赛”三等奖、全国大学生海洋知识竞赛大学生个人组三等奖;在社会实践和兴趣发展方面,学院学生还获得过联想青年公益创业设计大赛省优秀奖、榕城高校营销精英大赛优秀奖、福建省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软笔高校组三等奖以及海峡两岸“博生杯”国标舞福建邀请赛单人三项组第二名的好成绩。
学院十分重视资料信息库建设,努力打造特色科研支撑平台。学院建有档案复制与保护实验室,社会工作专业个案、小组实验室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局网实验室。图书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验室已在学校实现共享。经过多年积累,学院已经构建完成了实践教学体系,在省内拥有19个稳定的实习基地,为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历史学 历史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其专业性质具有特殊性,包容历史学科和历史教育两个层次。具体特色体现在:一方面,历史学科建设成绩斐然,借助历史学科的强势地位,推动历史教育人才培养的不断发展,提升历史教育人才培养的水平和层次;另一方面,历史教育的新发展向历史学科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本特色专业学科进一步建设和发展。本专业培养具有历史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够在中等学校进行历史学科教学、科学研究的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及其它社会工作者。
授予学位:历史学学士。
课程结构: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当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中国历史文选、考古学通论、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历史地理、史学概论、中国文化史、中国经济史、中国思想史、中国政治制度史、历史文献目录学、福建地方史、台湾历史与文化、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中学历史选修课程解读、历史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其中台湾历史与文化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所有基础课程均为省级精品课程。
(二)图书馆学 本专业创办时间早,本科教育创办于1983年,我校是国内改革开放以来最早创办图书馆学专业的院校之一。其本专业是目前我省唯一的全日制本科图书馆学专业,同时也是全省唯一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硕士授予点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自2001年以来,连续两届成为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知识,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收集和开发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在图书情报机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服务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图书馆高级专门人才。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课程结构:图书馆学基础、目录学、信息组织、信息描述、信息检索、数字图书馆原理及实践、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管理基础、知识产权法、FOXPRO、C++语言、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其中“数字图书馆原理及实践”为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
(三)档案学 学院是福建省唯一具有培养档案学全日制本科生和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资格的教学单位。本专业创办于1985年,教学师资力量雄厚,重视强化教学实践。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位于我校前列,特别是随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各行业、各部门对档案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为本专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前景。本专业培养具有档案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档案管理的技能与方法,能适合在党、政机关团体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等办公室、信息管理部门、文件管理部门、人事管理部门、档案管理部门从事档案信息管理、政务信息系统的规划、维护、信息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课程结构:高等数学C、信息管理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C++语言、办公自动化、网络技术、档案学基础、档案信息管理、科技文件材料学、企业档案管理、档案文献编纂、档案法规学、文书学、公文写作、秘书学、档案信息检索、电子文件管理、档案文献保护技术、文献复制技术、档案管理自动化、数字档案馆原理与应用等。
(四)社会工作 本专业创办于2001年,是全国第一批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培养试点单位。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知识、价值观与技巧的融合,并强调实践性的操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彻底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大大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数,并在校内首先推行“4+1”即每周上课4天实践1天的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基本的社会工作理论知识与专业价值观,较熟练的社会调查研究技能和社会工作能力,能在民政、劳动、社会保障和卫生、侨办部门及工会、青年、妇女、老人、残疾人、侨联等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福利、服务和公益团体等机构从事社会保障、社会政策研究、社会行政管理、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福利服务等高级专门人才。
授予学位:法学学士。
课程结构: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三部分组成。专业主干课为:社会学概论、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工作概论、人际沟通技巧、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个案社会工作、团体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社会保障概论、社会福利思想、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社会工作实务等。
(五)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本专业是管理与计算机相互结合的实用型专业,具有复合性、宽口径的特点。本专业重视知识教学与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紧密结合,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管理和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及应用能力,在培养过程中形成了注重实践教学改革、推行素质与创新教育、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三大特色。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信息管理和信息组织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具有对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维护与应用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信息系统设计、信息系统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课程结构:经济、管理、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及信息系统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体包括:数据结构、数据库技术与应用、C+ + 语言、高级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管理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生产与运作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会计学原理、运筹学、应用数理统计、电子商务、信息管理学、信息存储与检索、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