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志愿传奇

距离2025年高考266

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选择。

您所在的位置: 新考网(原中国大学在线)>>最新试题 > 正文内容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上海市崇明县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卷

作者:  时间: 2017-10-18

考生注意:
1. 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 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5分)
①前不久,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有关负责人在北京宣布,书法“申遗”的正式文本已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义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这标志着具有中国文化代表性的书法,踏上了申请成为“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旅程。
②众所周知,中国是书法艺术的母国,如果以殷商的甲骨文为发轫,已有3000多年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而流派纷呈,名家辈出而佳作荟萃。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对书法的审美本质作了经典阐述:“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现代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在《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一文中,也对书法的表现特征作了精要的概括:“所以中国人的这支笔,开始于一画,界破了虚空,留下了笔迹,既流出人心之美,也流出万象之美。”书法,可以说是中国艺术最经典的表现形式,体现着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和本质精神。中国书法的笔墨元素、线条符号、结构造型及章法图式等,拥有走向国际的物化形态和审美要素,欣赏功能和解读意趣。记得当年毕加索偶然在博物馆中见到中国书法时震撼不已,他沉浸在那“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的点画纵横中,在那“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的墨色气象中,发出了“这是艺术中的艺术”的惊叹,从此对中国艺术怀有敬畏之心。而日本的艺术界把中国书法称为“思想与造型的艺术”。日本早在我国汉代时,即派遣使者来学习汉字书法和儒学。日本书法史上的第一块里程碑——圣德太子所书的《法华义疏》,就直接取法自我国隋朝书法。及至唐代,来中国学习书法的遣唐使更是众多,日本书法史上的一代大师空海即是其中的代表。朝鲜、越南、马来西亚等国也派遣过来中国学习书法的使者。
③然而,近代以来,可能由于中国书法的历史过于悠久,艺术资源过于深厚,名篇佳作过于丰富,由此产生出一种文化“老祖母”心理,即自认为是最老的、最正宗的,别人肯定会尊重的。于是对外交流趋于封闭,对外展示趋于停滞,对外宣传趋于低迷。也正是这种“老祖母”情绪,阻碍了中国书法向世界推广发展的前景,遮蔽了中国书法向世界辐射传播的空间。而我国的近邻日本,却在书法国际化方面做了很大努力和积极开拓。上世纪50年代初,日本国内的战争废墟尚未全部清除,经济状况还相当困难,但书法家已开始有意识地走向国际,特别注重欧美。日本书法史学家榊莫山在《日本书法史》中专门指出:“昭和二十九年(1954年)纽约近代美术馆展出了现代日本书法作品近40件。两年以后,从巴黎近代美术馆开始,日本书法在欧洲巡回展出。此外,这一年,以美国的尤金美术馆为第一站,书法作品也开始在全美国的美术馆巡回展览。”结果,不少欧美人认为书法是日本的艺术。
④正由于先前我国书法界对书法艺术国际化缺少作为,以致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影响有时是缺席的,与中国是书法母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即使近些年,我们依然没有让中国书法走向世界的强烈意识和心理准备,去国外办书法展既不多,又主要集中在东南亚,而对艺术人气颇高、注重多元创作的欧美很少光顾,所以,我国不少名气很大、功力精深的书法大家如沈尹默、吴湖帆、丰子恺、马公愚、沙孟海、林散之、谢稚柳、王遽常等在欧美鲜为人知。现实的逻辑从来如此:你缺席他出席,你不作为他作为。于是,日本对其当代书法在国际上的地位颇为自信、自足;而韩国,尽管政府没有书法“申遗”的打算,但一些民间团体或个人却可能提出这种主张。一条误传的“韩国书法申遗”的消息,使“老祖母”级的中国书法界显得被动而大受触动,引起了我们的惊醒与反思。
⑤如今,中国书法“申遗”的步子已经跨出,但这仅是良好的开始,接下来,我们在书法教育、书法传承、书法创作乃至书法保护上更有许多具体的工作要做。同时,推动中国书法国际化,我们既要有扎实的推介措施,又要有系统的策展计划,要多搞一些国际性的交流展和巡回展。努力提升中国书法艺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使古老悠久而又充满活力的中国书法在国际艺苑上光彩照人,只凭“申遗”的单一行动是无法实现的。
(选自2008年12月9日《文汇报》有删改)
1、第②段中列举毕加索的例子的用意是 (2分)

2、第③段中“‘老祖母’心理”在文中是指 的心理(2分)

3、根据文意,不少欧美人认为书法是日本的艺术的原因是(1)
(2) (4分)

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书法“申遗”文本的提交表明我国对保护和传承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警醒、反思和重视。
B. 我国是书法艺术的母国,书法历史悠久,流派纷呈、名家辈出,影响辐射传播广泛。
C. 我国书法在国际上的影响有时是缺席的,这与我国书法界对书法艺术国际化缺乏作为密切相关。
D. 保护和发扬中国书法,“申遗”只是第一步,还需要有更系统、更扎实、更有效的举措。

5、请对全文内容作100字左右的摘要。(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2题。(22分)
湖畔夜饮
丰子恺
①前天晚上,四位来西湖游春的朋友,在我的湖畔小屋里饮酒。酒阑人散,皓月当空,湖水如镜,花影满堤。我送客出门,舍不得这湖上的春月,也向湖畔散步去了。
②柳荫下一条石凳,空着等我去坐。我就坐了,想起小时在学校里唱的春月歌:“春夜有明月,都作欢喜相。每当灯火中,团团青辉上。人月交相庆,花月并生光。有酒不得饮,举杯献高堂。”觉得这歌词,温柔敦厚,可爱得很!又念现在的小学生,唱的歌粗浅俚鄙,没有福份唱这样的好歌,可惜得很!回味那歌的最后两句,觉得我高堂俱亡,虽有美酒,无处可献,又感伤得很!三个“得很”,逼得我立起身来,缓步回家。不然,恐怕把老泪掉在湖堤上,要被月魄花灵所笑了。
③回进家门,家中人说,我送客出门之后,有一上海客人来访,其人名叫CT,住在葛岭饭店。家中人告诉他,我在湖畔看月,他就向湖畔去拜我了。这是半小时以前的事,此刻时钟已指十时半。当夜我就不去找他,自管睡觉了。第二天早晨,我到葛岭饭店去找他,他已经出门,茶役正在打扫他的房间。我留了一张名片,请他正午或晚上来我家共饮。
④正午,他没有来。晚上,他又没有来。
⑤黄昏八点钟,我正在独酌, 照例饮尽一斤,酩酊之余,CT来了。阔别十年,多经浩劫,他反而胖了,反而年轻了。他说我也还是老样子,不过头发白些。略略几句寒暄之后,我问他吃夜饭没有。他说,他是在湖滨吃了夜饭——也饮一斤酒——不回旅馆,一直来看我的。我留在他旅馆里的名片,他根本没有看到。我肚里的一斤酒,在这位青年时代共我在上海豪饮的老朋友面前,立刻消解得干干净净,清清醒醒,我说:“我们再喝酒!”他说:“好,不要甚么菜蔬。”
⑥窗外有些微雨,月色朦胧,西湖不象昨夜的开颜发艳,却另有一种轻颦浅笑,温润静穆的姿态。昨夜宜于到湖边步月,今夜宜于在灯前和老友共饮。
⑦女仆端了一壶酒和四只盆子出来,酱鸡、酱肉、皮蛋和花生米,放在收音机旁的方桌上。我和CT就对坐饮酒。收音机上面的墙上,正好贴着一首我手写的数学家苏步青的诗: “草草杯盘共一欢,莫因柴米话辛酸。春风已绿门前草,且耐余寒放眼看。”有了这诗,酒味特别的好。我觉得世间最好的酒肴,莫如诗句。而数学家的诗句,滋味尤为纯正。因为我又觉得,别的事都可有专家,而诗不可有专家。因为做诗就是做人。人做得好的,诗也做得好。倘说做诗有专家,非专家不能做诗,就好比说做人有专家,非专家不能做人,岂不可笑?因此,“专家”的诗,我不爱读。因为他们往往爱用古典,踏袭传统,咬文嚼字,卖弄玄虚;扭扭捏捏,装腔做势;甚至神经过敏,出神见鬼。而非专家的诗,倒是直直落落,明明白白,天真自然,纯正朴茂,可爱得很。樽前有了苏步青的诗,桌上的酱鸡、酱肉、皮蛋和花生米,味同嚼蜡,唾弃不足惜了!
⑧我和CT共饮,另外还有一种美味的酒肴,就是话旧。阔别十年,身经浩劫。他沦陷在孤岛上,我奔走于万山中。可惊可喜、可歌可泣的话,越谈越多。谈到酒酣耳热的时候,话声都变了呼号叫啸,把睡在隔壁房间里的人都惊醒。
⑨谈到二十余年前他在宝山路商务印书馆当编辑,我在江湾立达学园教课时的事,他要看看我的子女阿宝、软软和瞻瞻——《子恺漫画》里的三个主角,幼时他都见过的。瞻瞻现在叫做丰华瞻,正在北平北大研究院,我叫不到;阿宝和软软现在叫做丰陈宝和丰甯馨,已经大学毕业而在中学教课了,此刻正在厢房里和她们的弟妹们练习平剧,我就喊她们来“参见”。CT用手在桌子旁边的地上比比,说: “我在江湾看见你们时,只有这么高。”她们笑了,我们也笑了。这种笑的滋味,半甜半苦,半喜半悲。所谓“人生的滋味”,在这里可以尝到。
⑩CT叫阿宝“大小姐”,叫软软 “三小姐”。我说:“《花生米不满足》、《瞻瞻新官人,软软新娘子,宝姊姊做媒人》、《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等画,都是你从我的墙壁揭去,铸了锌版在《文学周报》上发表的。你这个老前辈对她们小孩子又有什么客气?依旧叫‘阿宝’‘软软’好了。”大家都笑。人生的滋味,在这里又浓烈地尝到了。
⑾夜阑饮散,春雨绵绵,我留CT宿在我家,他一定要回旅馆。我给他一把雨伞,看他的高大身子在湖畔柳荫下的细雨中渐渐地消失了。我想:“他明天不要拿两把伞来还我!”
(选自丰子恺《静观尘世》有删改)

6、“柳荫下一条石凳,空着等我去坐。”这句话好在哪里?
(2分)

7、第④段“正午,他没有来。晚上,他又没有来。”表达了作者 的心情。(2分)

8、第⑦段中作者喜欢苏步青这首诗的原因是 (2分)

9、作者与CT共饮,除了以酱鸡、酱肉、皮蛋和花生米四盆菜为酒肴外,还以 、 为酒肴。(2分)

10、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 第②段中 “三个‘得很’逼得我立起身来”,“逼”字用的极为传神,表现了“我”的孤寂和冷清。
B. 第⑤段中作者因老友来访,肚里的酒消解得干干净净,清清醒醒,表现出重逢故友的激动与兴奋。
C. 第⑦段中作者觉得“世间最好的酒肴,莫如诗句”,表明作者对诗歌的偏爱。
D. 本文写作者与老友重逢畅饮,在窗外微雨,月色朦胧中话旧,写得自然醇厚,情味深浓。
E. 全文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月色、湖水、微雨、花影等景致,为故友重逢夜饮营造出自然、温馨、诗意的氛围。

11、第⑦段中作者说“别的事都可有专家,而诗不可有专家”,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4分)

12、概括本文的语言风格,联系文章内容进行简要赏析。
(4分)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6分)
13(1)香雾云鬟湿, 。(杜甫《月夜》)
(2)三山半落青天外,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3)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4)落日楼头, , 江南游子。(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5) ,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6)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韩愈《师说》)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6题。(8分)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①。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①欹:倾斜。

14、“御街行”是这首词的 (1分)

15、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 此词上片主要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主要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
B. “天淡银河垂地”六字生动地勾画出秋夜空旷的天地,具有豪放之气。
C.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一句写酒未到已先化泪,愁更凄切。
D. 下片以“愁”为核心,层层递进,委婉含蓄地诉说词人内心的无尽愁苦。

16、联系整首词,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画线句。(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延徽,幽州人,有智略,颇知属文。刘守光末年衰困,遣参军韩延徽求援于契丹,契丹主怒其不拜,使牧马于野。
述律后言于契丹主曰:“延徽能守节不屈,此今之贤者,奈何辱以牧圉!宜礼而用之。”契丹主召延徽与语,悦之,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延徽始教契丹建牙①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
顷之,延徽逃奔晋阳。晋王欲置之幕府,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求东归省母,过真定,止于乡人王德明家。德明问所之,延徽曰:“今河北皆为晋有,当复诣契丹耳。”德明曰:“叛而复往,得无取死乎!”延徽曰:“彼自吾来,如丧手目;今往诣之,彼手目复完,安肯害我!”既省母,遂复入契丹。契丹主闻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向者何往?”延徽曰:“思母,欲告归,恐不听,故私归耳。”契丹主待之益厚。及称帝,以延徽为相,累迁至中书令。
               《资治通鉴?后梁记》
注释:①建牙:建立主城旁的附城。

17解释下列加点字 (4分)
(1)颇知属文 (2)宜礼而用之
(3)掌书记王缄疾之 (4)当复诣契丹耳

18、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延徽能守节不屈 B、 筑城郭,立市里
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今河北皆为晋有

19、下列语句中虚词“之”用法和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德明问所之 B、今往诣之
C、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D、为之奈何

20、把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契丹主怒其不拜,使牧马于野。

(2)叛而复往,得无取死乎!”

21、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延徽离开契丹后,契丹主“如丧手目”的原因。(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
吴山图记
归有光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①于浮屠②、老子之宫也,固宜。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③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http://www.51985211.com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注:①尸祝:本指古代祭祀时担任尸和祝的两种人,为“崇拜,祝福”的意思。②浮屠:梵语的音译,这里指佛教。③惓惓:诚恳殷切的意思。

22、请写出高中课本中所学的归有光的散文名篇 (1分)

23、第一段主要写了吴县的□□□□(2分)

24、第二段中“好事者绘《吴山图》”的目的是 (请用自己的语言回答)(2分)

25、对“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那命令对于百姓来说确实很重要。
B. 那命令对于百姓来说就像诚信一样重要。
C. 县令对于当地百姓确实很重要。
D. 县令对于百姓的诚实起到重要作用。

26、本文是一篇“记”,具有叙议结合的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赏析。(4分)

二 写作(70分)
27.创意是指创造性的想法、构思,或是提出创造性的想法、构思。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经济出现衰退,失业率激增。而韩国的影视、流行音乐却乘势发展起来。韩剧在亚洲热播,掀起了一股“韩流”,造成了一批“哈韩族”,带动了韩国产品的出口和旅游业的发展。这与韩国政府鼓励创意产业,支持创意是分不开的。
2008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以“创意”为驱动的日本卡通业的贸易额“逆市增长”,而许多缺乏“创意”的企业惨遭淘汰。
“创意”不仅在经济领域流行,而且在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看到它的魅力。
阅读以上材料,自定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崇明县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一、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 (15分)
1、 用意是形象地说明中国书法体现着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和本质精神,拥有走向国际的物化形态和审美要素,欣赏功能和解读意趣。(2分)
2、 自认为最老、最正宗、最值得尊重而不对外交流传播的心理。(2分)
3、 (1)日本的书法家很早就开始有意识地走向国际,尤其是欧美;(2)我国书法界对书法艺术国际化缺少作为。(4分)
4、 B(3分)
5、 示例:中国的书法源远流长,拥有走向国际的物化形态和审美要素,欣赏功能和解读意趣。但近代以来,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影响是缺席的。日韩两国对于书法的重视引起了我国的惊醒与反思。中国已正式递交书法“申遗”文本。(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6-12题(22分)
6、运用拟人(比拟)的手法,赋予石凳人的温情,读来亲切而温馨。(2分)
7、热切盼望和焦急等待的心情。(2分)
8、苏步青的这首诗直直落落,明明白白,天真自然,纯正朴茂,可爱得很。(2分)
9、诗、话旧 (2分)
10、B D (6分)
11、提示:根据文中“因为作诗如做人。人做得好的,诗也做得好。”“很多“专家”的诗往往爱用古典,踏袭传统,咬文嚼字,卖弄玄虚;扭扭捏捏,装腔做势;甚至神经过敏,出神见鬼。”等语句,适当结合自己的理解即可。(4分)
12、提示:语言风格:简练(洁)传神、典雅(具有古典文学的韵味)。(概括出语言风格2分,结合语句举例分析2分)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6分)
13、(1)、清辉玉臂寒 (2)、一水中分白鹭洲 (3)、桃源望断无寻处
(4)、断鸿声里 (5)、君子生非异也 (6)、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四)古诗赏析 (8分)
14、、词牌名(1分) 15、D (3分)
16、、寂静的夜,树上飘来的黄叶坠在阶上,沙沙作响,诗人由秋声感知秋意、秋寒,诗人借静夜寒声抒发了内心的孤寒寂寞。(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 (17分)
17、(1)写文章 (2)以礼相待 (3)妒忌 (4)到、前往 (4分)
18、A (2分) 19、A (2分)
20、(1)契丹主对他不参拜行礼非常生气,发配他在野外去放马。(3分)(得分点:怒、介词短语后置、语句通顺) (2)(你)叛逃了还想再回去,莫非是想找死吗?(3分)(得分点:省略句、得无……乎?语句通顺)
21、因为延徽有智略,能属文;契丹主非常欣赏延徽,一举一动都要征求他的意见;延徽帮助契丹安处汉人,威服诸国。(3分)(每点1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 (12分)
22、《项脊轩志》 (1分) 23、名胜奇观(风景名胜、山水奇观)(2分)
24、把它作为纪念品送给将要离任的县令魏用晦。(2分)
25、C (3分)
26、参考答案:本文通过记叙吴县百姓绘《吴山图》赠县令和县令求作者为《吴山图》作记的事情,表现了贤明的县令与百姓之间互相怀念的深厚情感。作者借此表达了“令之于民诚重矣”的观点。全文叙事简明,由叙生发议论,叙议结合,情理并茂。(4分)

27、作文评分参照《高考作文评分细则》

附:
《御街行?秋日怀旧》赏析
此词是一首怀人之作,其间洋溢着一片柔情。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写秋夜景象,作者只抓住秋声和秋色,便很自然地引出秋思。一叶落知天下秋,到了秋天,树叶大都变黄飘落。树叶纷纷飘坠在香砌之上,不言秋而知秋。夜,是秋夜。夜寂静,并非说一片阒寂,声还是有的,但是寒声,即秋声。这声音不在树间,却来自树间,原来是树上飘来的黄叶坠在阶上,沙沙作响。这里写“纷纷坠叶”,主要是诉诸听觉,借耳朵所听到的沙沙声响,感知到叶坠香阶的。“寒声碎”这三个字,不仅明说这细碎的声响就是坠叶的声音,而且点出这声响是带着寒意的秋声。由沙沙响而感知落叶声,由落叶而感知秋时之声,由秋声而感知寒意。这个“寒”字下得极妙,既是秋寒节候的感受,又是孤寒处境的感受,兼写物境与心境。
“真珠帘卷玉楼空”,在空寂的高楼之上,卷起珠帘,观看夜色。这段玉楼观月的描写,感情细腻,色泽绮丽,有花间词人的遗风,更有一股清刚之气。这里写在玉楼之上,将珠帘高高卷起,环视天宇,显得奔放。“天淡银河垂地”,评点家视为佳句,皆因这六个字勾画出秋夜空旷的天宇,实不减杜甫“星垂平野阔”之气势。因为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以月写相思便成为古诗词常用之意境。“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写的也是这种意境,其声情顿挫,骨力遒劲。珠帘、银河、月色都写得奔放雄壮,深沉激越。
下片以一个“愁”字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挑灯倚枕的愁态,攒眉揪心的愁容,形态毕肖。古来借酒解忧解愁成了诗词中常咏的题材。范仲淹写酒化为泪,不仅反用其意,而且翻进一层,别出心裁,自出新意。他在《苏幕遮》中就说:「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在这首词里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比起入肠化泪,又添一折,又进一层,愁更难堪,情更凄切。
   自《诗经?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出,古诗词便多以卧不安席来表现愁态。范仲淹在这里说“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自有一种凄然的气氛。枕头欹斜,写出了愁人倚枕对灯寂然凝思神态,这神态比起辗转反侧,更加形象,更加生动。“谙尽孤眠滋味。”由于有前句铺垫,这句独白也十分入情,很富于感人力量。“都来此事”,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愁,在内为愁肠愁心,在外为愁眉愁脸。古人写愁情,设想愁象人体中的“气”,气能行于体内体外,故或写愁由心间转移到眉上,或写由眉间转移到心上。范仲淹这首词则说“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两者兼而有之,比较全面,不失为入情入理的佳句。

《延徽传》译文:
延徽,是幽州人,有智慧谋略,很善于写文章。刘守光在末年时国力衰退困苦,派参军延徽向契丹求救,契丹主对他不参拜行礼非常生气,发配他在野外去放马。
述律后对契丹君主说:“延徽能秉守节操不屈服,这是当今有贤德的人,怎能用让他到牧场中放牧的方式辱没他呢?应该以礼相待并任用他。”契丹君主召见延徽与他交谈,大悦,于是就把他作为计划的主人。一举一动都要征求他的意见。延徽开始告诉契丹主建立官署开放府库,修筑城郭,建在市井里巷,来安置汉人,并使他们各有配偶,开垦荒田。于是汉人各自相安于生活职业,逃亡者更少。契丹的威信征服了各诸侯国,延徽是有功劳的。
不久,延徽逃到晋阳,晋王想安置他到幕府,掌书记王缄憎恨他。延徽自感不安全,请求回家探望母亲,经过真定时,在同乡人王德明家歇脚。王德明问他到哪里,延徽说:“如今黄河以北都归晋所有,应当回到契丹去啊。”王德明说:“(你)叛逃了却再回去,莫非是想找死吗?”延徽说:“假如我回来,那里好象丧失了手和眼;如今回去,手眼又完整了,怎么肯加害我!”探望了母亲后,延徽又回到契丹。契丹君主听说(延徽)到了,非常高兴,好象他从天而降,轻轻拍着他的背说:“之前你去了哪里?”延徽说:“想念母亲,想告请回家,又害怕不允许,所以私下回去罢了。”契丹君主对待他更加优厚,等到称帝时,把他做相,多次升迁,直到中书令。

《吴山图记》译文:
吴县、长洲二县,都在吴郡郡治所在地而划界分治的。郡的西面有许多山,都在吴县境内。其中最高的有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等山。而灵岩山,曾经是当年吴国宫殿所在的地方,那里至今还保存着西施的遗迹。至于说到虎丘、剑池,以及天平、尚方、支硎,都是风景美好的地方。而三万六千顷浩瀚的大湖中,有七十二峰坐落其间,则更称得上天下奇观了。
我的同年好友魏用晦君任吴县长官不到三年,就因为政绩赫赫而被朝廷召入任给事中。魏君治理吴县时对百姓很有恩惠,百姓苦留不得,魏君也不忍离去,于是有热心人就画了一幅《吴山图》,来作为临别留念赠给他。
县令对于百姓确实是很重要的。如果县令贤能,那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会受到他的恩泽,荣耀一方;如果县令不贤能,就会祸及当地的山川草木,使其受到耻辱。魏君对吴县的山川草木,算是增加了它们的光彩吧?有朝一日这里的百姓将在山间选择一处风景优美之地,在佛堂和道观里祭祀他,这本来也是在情理之中。可是魏君已经离开了吴县,为什么仍然会眷恋当地的山川呢?过去苏子瞻称道韩魏公离开黄州任上已经四十多年,往事依然时时不忘,以致写下了思念黄州的诗,苏子瞻为黄州的人把这首诗刻在石碑上。这以后人们才明白贤能的人对于他所到的地方,不仅使那里的百姓不忍忘怀自己,而且连他自己也不会忘记那里的百姓。
如今魏君离开吴县已经三年了,有一天他和我同在内庭,拿出这幅《吴山图》,边欣赏边感叹,于是让我为这事作一篇记文。啊!魏君对吴县的百姓有如此深厚的情谊,吴县的百姓怎么能忘记他呢?


加入家长群

QQ扫一扫,加入家长群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关注抖音号

抖音扫一扫,立即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