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志愿传奇

距离2025年高考266

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选择。

您所在的位置: 新考网(原中国大学在线)>>最新试题 > 正文内容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上海市静安区200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检测试卷

作者:  时间: 2017-10-18

考生注意:答案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无效。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5分)

朱 湘
○1拿起一本书来,先不必研究它的内容,只是它的外形,就已经很够我们赏鉴的了。
○2那眼睛看来最舒服的黄色毛边纸,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他所以能幸免而来与我们相见的这段历史的本身,就已经是一本书,值得我们的思索、感叹,更不须提起它的内容的真或美了。
○3如果在你面前的是一本旧书,则开章第一篇你便将看见许多朱色的印章,有的是雅号,有的是姓名。在这些姓名别号之中,你说不定可以发现古代的收藏家或是名倾一世的文人,那时候你便可以让幻想驰骋于这朱红的方场之中,构成许多缥缈的空中楼阁来。还有那些朱圈,有的圈得豪放,有的圈得森严,你可以就它们的姿态,以及它们的位置,悬想出读这本书的人是一个少年,还是老人;是一个放荡不羁的才子,还是老成持重的儒者。你也能藉此揣摩出这主人翁的命运:他的书何以流散到了人间?是子孙不肖,将他舍弃了?是遭兵逃难,被一班庸奴偷窃出了他的藏书楼?还是运气不好,家道中衰,自己将它售卖了,来填偿债务,或是支持家庭?书的旧主人是这样。我呢?我这书的今主人呢?他当时对着雕花的端砚,拿起新发的朱笔,在清淡的炉香气息中,圈点这本他心爱的书,那时候,他是决想不到这本书的未来命运,他自己的未来命运,是个怎样结局的;正如这现在读着这本书的我,不能知道我未来的命运将要如何一般。
○4更进一层,让我们来想象那作书人的命运:他的悲哀,他的失望,无一不自然的流露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让我们读的时候,时而跟着他啼,时而为他扼腕叹息。要是,不幸上再加上不幸,遇到秦始皇或是董卓,将他一生心血呕成的文章,一把火烧为乌有;或是像《金瓶梅》、《红楼梦》、《水浒》一般命运,被浅见者标作禁书,那更是多么可惜的事情呵!
○5天下事真是不如意的多。不讲别的,只说书这件东西,它是再与世无争也没有的了,也都要受这种厄运的摧残。至于那琉璃一般脆弱的美人,白鹤一般兀傲的文士,他们的遭忌更是不言可喻了。试想含意未伸的文人,他们在不得意时,有的采樵,有的放牛,不仅无异于庸人,并且备受家人或主子的轻蔑与凌辱;然而他们天生性格倔强,世俗越对他白眼,他却越有精神。他们有的把柴挑在背后,拿书在手里读;有的骑在牛背上,将书挂在牛角上读;有的在蚊声如雷的夏夜,囊了萤照着书读;有的在寒风冻指的冬夜,拿了书映着雪读。然而时光是不等人,等到他们学问已成的时候,眼光是早已花了,头发是早已白了,只是在他们的头额上新添加了一些深而长的皱纹。
○6咳!不如趁着眼睛还清朗,鬓发尚未成霜,多读一读“人生”这本书罢!
1.第○2节划线句中所用的修辞方法为 。(2分)

2.对第○3节划线句子文意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书可能是某古代收藏家或名倾一世的文人收藏或拥有过的,这将让你浮想联翩。
B.此书曾让拥有过的人幻想于官场之中。
C.此书曾让拥有过的人幻想于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D.此书可让现在的主人——你幻想于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之中。
答案
3.朱圈是读书人用红笔在有心得或重要的语句旁画的圈,以作标志。作者为什么说凭书上的朱圈的姿态和位置,可以判断出读此书人的身份和命运?(3分)



4.第○3节中,作者揣摩的三个书的主人翁的命运为什么都是不好的?(3分)




5.从全文看作者用最末一节想表达的意思有:(4分)
(1)
(2)
(3)
(4)

(二)阅读下文,完成6—12题(22分)
文学的力量
姚天元
明天就要离开波士顿了,我在脑海中检索:对于这座美国历史文化名城,还遗忘了什
么没有。忽然就隐约记起:马克?吐温安葬在波士顿郊外。女儿网上匆匆一查,说没错。
父女俩立马驱车前往。
放眼墓地,总有数千墓碑,哪一块属于这位著名作家呢?工作人员已经下班,我们只好拦住了一位开车路过的美国小孩。看他一脸稚气,顶多也就是16岁刚满拿驾照的年龄。听明原由,他一脸的惊讶和狐疑:“马克?吐温就葬在这里?不会吧。”见我们言之凿凿,他又是一脸的敬意加羞愧:“中国远在万里之外,你们还能知道这位文豪的安葬处并前来吊唁。我是波士顿人,怎么连这也不知道呀。”直至最后,他竟满脸涨红,手足无措起来,表示回家一定弄清墓碑准确方位,明天再来拜谒。告别小伙,我们茫然查看了几处墓碑,终无所获,只好披着夜色怅然归去。
回家了,女儿网上再仔细查找,结果还是我们出错。原来,马克?吐温是安葬在纽约的一处同名墓地,网页上有清晰的墓碑照片和介绍文字,我感到很对不起那位美国小伙,是我们的错误导致了他的羞愧,然而,我却从他的羞愧中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
文学的力量早已清晰地进入美国的编年史页。仅仅拿美国南北战争那一段说事:1852年斯托夫人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就以悲天悯人的情怀,描写了南方奴隶的悲惨命运,直接揭开了人权运动的序幕,引发了美国南北战争。“凡是内部存在极端不正义而又听之任之的国家,都蕴藏着大动荡的因素。”斯托夫人的这一名言,成了联邦政府向叛逆的南方宣 战的道德依据。而1936年密契尔女士的长篇小说《飘》,又从人们的心灵感受,对这场战争作了极为深刻的反映:光靠战争消除不了种族的鸿沟,光是解放黑奴的伟大宣言,消除不了人性的自私和骄傲。书中名句:“明天又是另一天!”几乎成了许多人在黑暗中摸索的明灯。
让我们从历史回到现实中来,距芝加哥只有三小时车程的阿华州麦迪逊县境内,有一座普普通通的木桥,却长年车水马龙,成了知名的旅游胜地,原因不过是它见证了一段中年男女的恋情——《廊桥遗梦》及其同名电影,就这样造就了一处爱情的圣地。
挂一漏万,我还没有写惠特曼,没有写海明威,没有写我没有读过他们作品的那些伟大的美国作家。
我们曾经无限夸大过文学的作用。一段时间,又把文学说得无足轻重,甚至可有可无。我想,在商品经济至上的年代,文学至少可以是粘合剂吧,它能把许许多多孤独的灵魂引领到一起,给这个纷扰的世界增添一些理解、宽容与和谐。
初到美国,我不懂为什么不少人喜欢开名叫福特皮卡的人货两用车,原来,在《廊桥遗梦》里,让罗伯特?金凯和费朗西丝卡一见钟情的,就是这种车。

6.文中提到的马克?吐温是 国的作家,你所知道的他的作品有 。(2分)
7.寻墓不着后,文章讲“儿女网上再仔细查找”证明第一次“网上匆匆一查”“结果还是我们出错”。请根据全文,排出整件事思维及行动过程的次序。(5分)
(1)要离开波士顿时,想起郊外有“××墓地”尚未去拜谒。
(2)去波士顿“××墓地”遍寻不着,向美国小伙打听未果。
(3)网上匆匆一查,没错,马克?吐温安葬在“××墓地”。
(4)原记得马克?吐温葬在波士顿“××墓地”。
(5)女儿网上再仔细查找,才知马克?吐温安葬在纽约的同名“××墓地”。
用上面五个序号排出此事思维及行动过程正确的次序是 。
8.从全文看如何理解“我却从他的羞愧中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这句话的作用,对话语本身又怎么理解?(4分)
(1)
(2)
9.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文章主要用美国小伙不知马克?吐温就葬在本市而羞愧的故事证明“文学的力量”。
B.文章详略结合地用作家作品产生的影响来证明“文学的力量”。
C.文章想提倡用文学作品作粘合剂,让商品经济社会里许多孤独的灵魂多些理解、宽容与和谐。
D.文末写美国人喜开福特皮卡人货两用车则是顺便证明爱情的力量,因为不是证明文学的力量,故写得简单。
答案
10.全文写作的主要方法是 。(2分)
11.怎么理解第7节中“在商品经济至上的年代,文学至少可以是粘合剂”这句话?(3分)



12.简单举一例,谈你感受到的“文学的力量”。(4分)

(三)默写(任选6空)(6分)
注:考生答题超过6空,按前6空顺序评分。
13.(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 苏轼《水调歌头》
(2)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3)君子生非异也, 。 荀子《劝学》
(4)问君何能尔? 。 陶渊明《饮酒》
(5)三山半落青天外, 。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6) ,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7)窈窕淑女, 。 《诗经?关雎》
(8) ,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8分)
塞路初晴 唐?雍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14.此诗颈联的句意,让我们想到汉朝贾谊在《过秦论》中的一句相类似的话,它是
。(1分)
15.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此诗写雨后初晴然天色昏黑,作者在边塞路上的所见所感。
B.颔联写所见景色是水迹凌乱,灰烟萦绕在村庄的上空。
C.景色虽不赏心悦目,然边关无征战的一幅秋猎图还是让人欣慰的。
D.全诗写虽旌旗犹在,然战争已无,将士们在秋日雨后清新的原野上狩猎的情景,从而写出了边界的和平和安详。
答案
16.联系全诗,赏析“闲看”一词的表达效果。(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6分)
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1,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2。
司马子反曰:“子之国何如?”华元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3,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揖而去之。
反于庄王,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诺,舍而止!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引师而去之。
节选自《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注:○1堙:yīn 土堆 ○2华元:宋国大夫
○3柑:qián 通“钳”,钳马,即钳住马嘴(以木衔其口)不让它吃草。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 ) (2)析骸而炊之( )
(3)围者柑马而秣之( ) (4)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 )
18.下列“之”字的用法与“子之国何如”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易子而食之。 B.以区区之宋。
C.吾见子之君子也。 D.诺,勉之矣。
19.对“是以告情于子也”理解正确的一句是(2分)
A.是拿告诉作为有情于你。
B.这用来对你报告情况。
C.这已经把情况对你说了。
D.因此把情况告诉给你。
答案
20.翻译下列句子
(1)可以楚而无乎?(3分)

(2)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3分)

21.华元告诉司马子反宋军实情是因为“ ”,子反把楚军实况告诉华元是因为“ ”(2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3分)
(1)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
将在于众贤而已。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2)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
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
(3)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4)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
(5)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辨乎言谈,博乎道术。
《墨子?尚贤上》                    (http://www.51985211.com)
22.为什么作者将“众贤”、“尚贤”提高到“大人之务”和“政之本”这样的高度来认识?(2分)


23.“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此语话意可概括为一成语 。(1分)
24.本文论述层次清楚,写出全文的论述提纲。(5分)
(1)
(2)
(3)
(4)
(5)
25.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所提出的“贤良之士”的标准。(2分)



26.对“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的观点,谈谈你的认识。
(3分)




27.作文(70分)
以“这很有意思”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
(2)不要写成诗歌。
(3)不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静安区 高三语文检测参考答案 2009.1
一、80分
(一)
1.比喻(暗喻) (2分)
2.A. (3分)
3.因为从书的类别、所圈文字的内容,可大致判断出怎样的读者会对此内容感兴趣;圈的姿态的流畅、豪放或凝重,又可折射出读者当时心情是兴奋、喜悦、激动,还是严肃、认真或沉重;据此又可判断出怎样命运的人面对此内容会有如此的心情。(3分)
4.因被仔细读过且圈点过的书,一般是被主人喜爱被视为有用的,不会被轻易抛弃,总是遇上某种不幸而让书流失了。(3分)
5.(1)应趁年轻,多读些书。(第○6节文意)
(2)应多读些社会和人生的大书。(○3-○6节文意)
(3)从书的命运讲,应趁好书在握,多汲取些书中的真和美。(第○3,○5节文意)
(4)从人的命运讲,应趁大好年代,广泛阅读。(○3,○5节文意)
(每点1分,共4分)
(二)
6.美国。《竞选州长》、《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哥尔斯密斯的朋友再度出洋》、《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王子与贫儿》、《在亚瑟王朝廷里的康涅狄克州美国人》、《傻瓜威尔逊》、《赤道环游记》、《神秘的陌生人》等。《镀金时代》是他与查?沃纳合写的。(列出备查,以上只要写出一部即可)(共2分)
7.(4)(1)(3)(2)(5)。(5分)(5格分别对号入座,错1扣1分。事情的进程伴随着思维的逻辑不能错一格)
8.(1)此话概括了全文众多的写“文学的力量”中的一个并起到点题的作用。(因题目是问“从全文看如何理解此句话”,故此话是全文众多“力量”事例中的一个)(2分)
(2)从此话本身理解,作为一个有文化教养的人,是应该知道这么一个在世界上产生过影响的文学家就葬在本市的。这个“文学常识”有让你感到不知道就意味着自己缺少起码的文化修养的力量。作者感受到美国小伙是为自己不知道此常识会被二位中国人认为“无文化修养”而羞愧,这就是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2分)
9.D. (这还是证明“文学的力量”。爱此车是因爱《廊桥遗梦》,爱里面的爱情故事而产生的“爱屋及乌”的效果。(2分)
10.例证。(写其他的都算错。因(1)题问“主要的写作方法”,(2)全文有四、五个例子,占了绝大部分的篇幅)(2分)
11.在商品经济“至上”的年代,人们为获利,除赚钱外的共同语言少;有的甚至不择手段,道德沦丧。如果人们还能阅读好的作品,那么被作品打动、感染时,就是文学的力量把人们“粘合”在同一感情下了。(3分)
12.要求有作品思想(或人物形象)对自己思想或行动产生作用的实例。(4分)(有作品名1分,有作用2分,归结点出这是“文学的力量”1分)可用课本上的作品。
(三)
13.(1)高处不胜寒。
(2)多情自古伤离别。
(3)善假于物也。
(4)心远地自偏。
(5)一水中分白鹭洲。
(6)会当凌绝顶。
(7)君子好逑。
(8)衣带渐宽终不悔 (共6分)(每空1分,错1字此空不给分)
(四)
14.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1分)
15.D。(A、“昏”是相对正日下的明亮而有些斜日下的“昏暗”。如天色昏黑,与“彩虹”、“斜阳”及整个清新画面矛盾。B、“新”不仅指雨的刚下,还透出对雨水的喜爱,因它使路上的草更青了;“乱侵”是“多处流淌”的意思,写水多,与“一半”照应,“残烟”是雨后余下的云气,蓝天白云绿杨景色是很美的,是整个“秋猎图”的组成部分。C、上半句判断错了)(3分)
16.要点:(1)“闭”是反映心情悠闲美好愉悦的。(1分)
(2)“行子”指出门在外的游子(理解成“路过的行人”亦可)(1分)
(3)行子所以“闲看”,一是雨后清新的美景的感染,二是边塞和平安详狩猎图的感染,这是从内容角度看。也可从写作角度谈,这是“因景生情”及“情景相应”。(1分)
(4)行子“喜闻”告诉我们,他见了“旌旗”、“汉将”,是打听过的,在得知此地边关已“无战伐”了,所以心情就彻底放松而“闲看”了。(1分)
说明:“要点”中的(1)(3)(4)都是“表达效果”。而(2)的“行子”是学生
答题必然涉及到的(谁在“闲着),学生大多能得分,如理解成是“作者”,甚至是“行人的儿子”那就扣分了。此外,如涉及“谁在狩猎”而把“游骑”理解成“游牧民族”、“边民”等亦可。

(五)
17.(1)登上 (2)拆开 (3)喂 (4)怜悯 (4分)
18.B。(二者均为助词“的”。A、代词,代“子” C、是 D、助词,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凑足音节)(2分)
19.D。(“告情”是特殊的动宾关系:把情况告诉)(2分)
20.(1)可是凭着堂堂的楚国却没有吗?(得分点:可,以,而)(3分)
(2)你离开我而回去,我与谁呆在这里呢?(得分点:去,孰与,处)
(3分)
21.吾见子之君子也。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2分)
译文:
楚庄王包围宋国,军中只剩下七天的粮食了,如果吃光这些粮食再不取胜的话,将只能离开宋国撤回去了。楚庄王于是派司马子反登上土堆,偷偷察看城内的动静,宋国的华元也登上城里的土堆,并出来会见了他。
司马反子说:“你的国家情况怎么样?”华元说:“已经疲惫不堪了!”子反问:“怎么个疲惫法?”华元回答:“城里的人彼此交换着儿子来吃,劈开尸骨当柴烧。”司马子反说:“哟!真严重,疲惫到这种地步!尽管这样,但是我听说,被围困的人钳住马嘴,再来假意喂它,用肥马来接待客人,以表示粮草充足。你为什么要说出实情呢?”华元答道:“我听说,君子见到别人的灾难就怜悯他;小人见到别人有难反而庆幸。我看你是位君子,所以把实情告诉了你。”司马子反说:“噢,加把劲坚守吧!我军也只有七天的粮食罢了,吃光这些粮食还不取胜的话,将离开贵国而回去。”说罢拱了拱手走开了。
回到庄王那里,庄王问:“情况怎么样?”司马子反说:“已经疲惫不堪了!”问:“怎么个疲惫法?”回答:“彼此交换儿子来吃,辟开尸骨来当柴烧。”庄王说:“哟!真严重,疲惫到这种地步!虽然这样,但我现在要攻取这个国家,然后再回去!”司马子反说:“不行。我已经告诉他们了,我们军队只有七天的口粮了。”庄王气愤地说:“我让你去观察敌情,你为什么反而把我们的情况告诉对方?”司马子反说:“就凭小小的宋国,还有不欺骗人的大臣,难道堂堂楚国可以没有吗?所以我也告诉他们实情。”庄王说:“好吧,搭棚子住下来!虽然军情暴露了,但我还是要攻取这个国家,然后再回去。”司马子反说:“既然这样,那么就请国君住在这儿,我请求回去。”庄王说:“你离开我回去,我跟谁留在这里?我也跟你回去算了。”于是率领部队离开了宋国。
(六)
22.因为贤良之士的多少决定了国家统治的基础是否稳固。(2分)
23.唯才是举。(1分)
24.(1)举贤良的重要性
(2)给贤良实权实利的必要性
(3)对官员如何评价与赏罚
(4)如此做法的好处
(5)贤良的标准 (每层1分,共5分)
25.要品行高尚,口才善辨,学识广博。(2分)(少一或错一点,得1分)
26.“认识”这要求较宽松以便学生发挥。可谈对它的理解;可谈这一原则的重要。可以赞颂墨子(前468—前376)在2千多年前封建社会有如此先进的民主思想的了不起;可辩证补充:要实践检验,要有制度更换或连任,要有年龄限制等等。(3分)
译文:
国家拥有的贤良的人多了,那么国家统治的基础就会坚实;贤良的人少了,那么国家统治的基础就薄弱。所以统治者的任务,就在于使贤良之士的人数增多。(统治者)在成功得意时,不可不起用贤人;治国不成功失意时,也不可不起用贤人。崇尚尊重人才,是政治的根本。
即便是农夫和工匠,只要有才能就起用他,授给他高爵位,给予他优厚的俸禄,让他担任重要的职务,让他能发决断的命令。爵位不高,人民就不会尊敬(贤者);俸禄不厚,人民就不会信服;命令不专断,那么人民就不会畏惧。拿这三项授给贤良的人,不是为了因贤而赏赐,而是要把国家政事办成。
按贤者的品德安排官位,按官级担任相应的职务,按功劳评定奖赏,按立功大小来颁发俸禄。所以官吏不会永远尊贵,而百姓不会永远贫贱,有才能的就起用他,没才能的就罢免他,主持公道,避开私怨,上面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呀。
所以在这个时候,即使是百禄高爵的大臣,没有不用心办事并时刻警惕的;即使是农夫和工匠,没有不竞相向上并提高自己德行的。
贤良的人,德行高尚,口才善辨,学术广博。
二、70分
27.评分标准
一类卷(63-70分)基准分67分
能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恰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有新意,有文采。
二类卷(52-62分)基准分57分
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恰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39-51分)基准分45分
基本符合题意,立意一般,选材尚恰当,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21-38分)基准分29分
偏离题意,立意或选材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20分以下)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
(1)脱离题意。 (2)文理不通。 (3)全文不足400字。
说明:(1)未写题目或改动题目扣2分。(2)错别字满3个扣1分,至多扣5分。(3)标点错误多,酌情扣分。(4)文面不整洁,酌情扣1-2分;文面整洁美观,酌情加1-2分。
命题意图:
(1)“这”应指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或所遇。每个考生都有自己的见闻可选。但什么事并令你感兴趣,往往决定文章立意的高下。
(2)“很有意思”既决定“所遇”内容的质量、品位,又反映考生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及分析能力,究竟有没有意思、为什么有意思、有些什么意思,认识问题的深浅度再加上层次、表达,故应有较好的区分度。
(3)文章可夹叙夹议或先叙后议,重在分析,提出观点,反映考生独具慧眼的水平。也可写成有意味的故事,然后点题“这很有意思”。
(4)本题导向:○1关注社会人生 ○2有自己的思想


加入家长群

QQ扫一扫,加入家长群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关注抖音号

抖音扫一扫,立即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