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人:黄建德 朱安荣 王泽芳 审题人:朱宇 王泽芳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掣(chè)肘 船舷(xián) 日薄(bó)西山 不屈不挠(ráo)
B. 色(shǎi)子 模(mú)具 正当(dāng)防卫 探本溯(sù)源
C.寒碜(chen) 圈(juàn) 养 三缄(jiān)其口 因噎(yē)废食
D. 恫吓(hè) 啜(chuò)泣 载(zǎi)歌载舞 浑身解(xiè)数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刻画 谋划 鞭辟入里 讫今为止
B. 修炼 简练 宵衣干食 流言蜚语
C. 喝彩 神采 长嘘短叹 反璞归真
D. 账本 帐篷 祸起萧墙 涸辙之鲋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 了成品油价格和燃油税费改革方案,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② 季承为见父亲季羡林,找相关领导很多次,每次都是工作人员出来应付,而领导以各种理由 。
③老先生深有感触地说:“叶落要归根,那_________他乡的滋味实在不好受啊!”
A. 审议 推脱 做客 B.审议 推托 作客
C. 审定 推托 作客 D.审定 推脱 做客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短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在北京奥运会上,美国选手埃蒙斯最后一枪戏剧性地打出了4.4环,中国选手邱健功败垂成,为中国代表团再添一枚金牌。
B.13岁的小学生,户口簿上竟写着“丧偶”,他的父亲到派出所询问情况时,有关人员却不以为然,认为没必要为这点小事找来找去。
C.若要推选当今汉字中的主流明星,则非“和”字莫属,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惊鸿一瞥,恰到好处的令中国人“和谐社会”的理想感动了世界。
D.改革开放的成果越来越令人瞩目,许多来中国旅游的外国人都有感于三十年来中国发生的石破天惊的变化。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最近一个多月中,随着沙特超级油轮“天狼星”号在索马里海域被劫持,使这一海域的海盗行为更为世人所关注。
B. 从次贷危机演变为严重的金融危机,暴露了一些大公司、大财团不择手段牟取暴利,导致收入 差距不断扩大的弊端。
C. 在村级换届中,少数人采取贿选、拉票等不正当的手段参与选举,对于这类现象,组织部门一贯坚持“有报必查,露头就打”。
D. 针对群众的意见,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设电子眼的目的是起到震慑作用,希望司机们能尽量减少不违反交通规则,所以不应该保密。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七言诗与楚辞体
赵敏俐教授认为:从音乐上讲,《山鬼》是楚歌,《今有人》则属于相和歌;从节奏上讲,楚辞体是二分节奏的诗歌,七言诗是三分节奏的诗歌;因而后者不可能是从前者演变而成。此观点极具代表性。
其实论证楚歌与相和歌的传承,只能说明两者在音乐上的关联,并不能证明七言诗源于楚辞,最核心的问题是楚辞与七言诗的音乐节奏问题。勿庸讳言,楚辞体的主要句式是二分节奏,七言诗乃三分节奏,但在与音乐配合的实际运用中,二分节奏的楚辞体通过调节,其节拍与三分节奏的七言诗是可能相一致的。节奏和节拍虽有联系,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不妨仍以《山鬼》中的两个句子为例:“被薜荔兮/带女罗”、“辛夷车兮/结桂旗”,虽是二分节奏,如果按演唱诵读的节拍,则可分为“被/薜荔兮/带女罗”、“辛夷/车兮/结桂旗”,它们与《今有人》中改写的相应七言诗句“被服/薜荔/带女罗”、“辛夷/车驾/结桂旗”,在节拍上完全一样。
赵敏俐教授认为,要把楚辞体的句式变成七言诗句,就必须把原诗中前面那个三字结构变成两个二字结构,从而达到把原来的二分节奏结构变成三分节奏结构的目的,亦即由二分节奏的“○○○兮○○○”变成三分节奏的“○○/○○/○○○”,这是非常正确的;但如果仅仅因为在楚辞体句式转变为七言诗句时,新增的词语大多不会出现在原来兮字的位置上,而要更换位置,便断定“从楚辞体中是不可能自然演变出七言诗来”,那就很难令人信服了。
二分节奏的“九歌”句型向三分节奏的七言诗句的转化,有如下几种情况:其一如张衡《四愁诗》“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山鬼》“辛夷车兮结桂旗”在《今有人》中置换为“辛夷车驾结桂旗”。其二如汉武帝时唐山夫人所作《房中乐》为楚声,第六章中的“大海荡荡水所归,高贤愉愉民所怀”,乃由楚辞体“大海荡兮水所归,高贤愉兮民所怀”改造而成;《山鬼》中的“东风飘兮神灵雨”在《今有人》中改换为“东风飘摇神灵雨”。其三如阮籍《大人先生传》中的一首“楚歌”:“天地解兮六合开,星辰陨兮日月颓,我腾而上将何怀!”《山鬼》中的“子慕予兮善窈窕”,在《今有人》中变为“子恋慕予善窈窕”,“云容容兮而在下”变为“云何容容而在下”。
显然,“欲往从之梁父艰”与“欲往从兮梁父艰”、“东风飘摇神灵雨”与“东风飘兮神灵雨”,语言组构方式相类,在诵读或演唱的节拍上也完全一样,因此可以说,楚辞体的“九歌”句型,通过前两种途径转变成三分节奏的七言诗句,是在中国古代韵文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演变,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那么,为什么会有第三种情况出现,而且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呢?我认为,这主要是“兮”字去掉后,适应句式结构改变之内在需求而形成的张力所致。这种张力要求作者充分地运用灵活的修辞策略,在最适合的位置增添一个语言要素,以方便地改造并构筑一个三分节奏的七言结构。
——选自《光明日报》2008、12、2 有删节
6.下列不属于赵敏俐教授观点的一项是( )
A. 《山鬼》是二分节奏的诗歌,而《今有人》则是三分节奏的诗歌。
B. 楚辞体句式变成七言诗句关键是把“兮”和前面的三字结构变成两个二字结构。
C. 即使楚歌与相和歌有传承关系,也不能证明七言诗与楚辞有渊源关系。
D. 楚辞体不能自然演变出七言诗的主要原因,是新增的词语大多不出现在“兮”字的位置上。
7.对楚辞体句式向七言诗句转化情形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直接将句中的“兮”字置换成有实际意义的词。
B. 去掉“兮”字,将“兮”前的实词重叠。
C. 去掉“兮”字后,在原诗“兮”字之前的某个位置增添一个字。
D. 为了改造并构筑一个三分节奏的七言结构,新增词语往往需要很大的张力。
8.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要证明七言诗源于楚辞,最核心的问题是要证明二者在音乐节奏上有联系。
B. 二分节奏的楚辞体在与音乐配合的实际运用中,也可能会出现与七言诗一样的节拍。
C. 认为相和歌不是从楚歌演变而成的人很多,但其理由却很难令人信服。
D. 楚辞体句型在转变成三分节奏的七言诗句时,新增词不出现在“兮”字位置是为了修辞的需要。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王子安,东昌名士,困于场屋。入闱后期望甚切。近放榜时,痛饮大醉,归卧内室。忽有人白:“报马来。”王踉跄起曰:“赏钱十千!”俄又有入者曰:“汝中进士矣!”王大喜,起而呼曰:“赏钱十千!”又移时,一人急入曰“汝殿试翰林,长班在此。”果见二人拜床下,衣冠修洁。王呼赐酒食,家人又给之,暗笑其醉而已。久之,王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大呼长班,凡数十呼无应者。家人笑曰:“暂卧候,寻他去。”又久之,长班果复来。王捶床顿足,大骂:“钝奴焉往!”长班怒曰:“措大无赖!向与尔戏耳,而真骂耶?”王怒,骤起扑之,落其帽。王亦倾跌。
妻入,扶之曰:“何醉至此!”王曰:“长班可恶,我故惩之,何醉也?”妻笑曰:“家中止有一媪,昼为汝炊,夜为汝温足耳。何处长班,伺汝穷骨?”自笑曰:“昔人为鬼揶揄,吾今为狐奚落矣。”
异史氏曰:“秀才入闱,有七似焉: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其归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其出场也,神情惝怳,天地异色,似出笼之病鸟。迨望报也,草木皆惊,梦想亦幻。时作一得志想,则顷刻而楼阁俱成;作一失志想,则瞬息而骸骨已朽。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猱。忽然而飞骑传人,报条无我,此时神色猝变,嗒然若死,则似饵毒之蝇,弄之亦不觉也。初失志心灰意败,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灵,势必举案头物而尽炬之;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不已,而投之浊流。从此披发入山,面向石壁,再有以‘且夫’、‘尝谓’之文进我者,定当操戈逐之。无何日渐远,气渐平,技又渐痒,遂似破卵之鸠,只得衔木营巢,从新另抱矣。如此情况,当局者痛哭欲死,而自旁观者视之,其可笑孰甚焉。王子安方寸之中,顷刻万绪,想鬼狐窃笑已久,故乘其醉而玩弄之。 ——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有删节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怒,骤起扑之 骤:急忙
B.迨望报也 迨:等到
C.王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 耀:炫耀
D.神情惝怳,天地异色 惝怳:恍惚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再有以“且夫”、“尝谓”之文进我者 ②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B.①又久之,长班果复来 ②辘辘远听,不知其所之也
C.①王子安,东昌名士,困于场屋 ②此非孟德困于周郎者乎
D.①大骂:“钝奴焉往!” ②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王子安翘盼金榜题名写照的一组是( )
①痛饮大醉,归卧内室
②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猱
③王踉跄起曰:“赏钱十千!”
④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灵
⑤方寸之中,顷刻万绪,想鬼狐窃笑已久,故乘其醉而玩弄之
⑥王怒,骤起扑之,落其帽
A.②④⑤ B.①②⑤ C.③④⑥ D.①③⑥
1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热衷功名的王子安,久困考场多年,由于担心辜负了家人对自己的期望,使得他在放榜前,先用酒將自己麻醉,以逃避“候榜”时的煎熬。
B.王子安内心充满了科举高中的欲望,因而为狐仙所利用。作品把王子安的幻觉同狐仙的恶作剧联系起来写,行文流畅而有波澜。
C.王子安幻境中想到的是“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大呼长班”,这说明当时的一些士子图谋的乃是个人名利和虚荣。
D.“异史氏曰”用形象的比喻描绘了秀才入闱的七钟情景,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个体心灵的扭曲和人性摧残的本质。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4分)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昔人为鬼揶揄,吾今为狐奚落矣。(3分)
译文:
(2)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不已,而投之浊流。(4分)
译文:
(3)而自旁观者视之,其可笑孰甚焉(3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闽中秋思
唐?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所作。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学常识与名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1)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_____________。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作品总集称为《___________》
(2)句读之不知,__________,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3)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所以游目骋怀,____________,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4)纤纤擢素手,________________。终日不成章,_________________。(《迢迢牵牛星》)
(5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一个与成语“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意思相当的句子,这句是“ , 。” (http://www.51985211.com)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不再漂泊的家园
黄文山
因为战争,还是因为战争,成千上万个家族和难以计数的家庭,含泪一步步离开他们熟悉的土地、熟悉的家园。簪缨世族子弟、钟鸣鼎食之家和引车卖浆者流一起,在尘土弥漫的路上,最后望一眼烽烟滚滚的中原大地,而后掉头向南,向东。他们只想尽快地逃离战火,可以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他们此行的终点。战火在绵延,他们无法就近停下,在吱扭作响的牛车声中,他们憧憬着,祈盼着,跋涉着。他们未来的家园注定在缥缈的远方。从太湖、洞庭湖、鄱阳湖,直到武夷山南麓。他们一路走过,就像被大风刮起的种子,纷纷散落在一程又一程的土地上。
只要还未找到能够接纳他们的土地,他们的希望便在前方的路上。在路上,成了客家人惊魂难定的潜意识。于是,发明了擂茶:其取料为老茶树叶、山梨叶、大青叶、淮山叶等野生植物,都是山野中信手可摘之物。茶叶里又揉进了青草药,还有花生、豇豆、糯米,乃至猪肉丝。因此擂茶不仅能解渴祛病,还能果腹充饥。这是长期艰难跋涉中的食品。于是,诞生了走古事:家族的男子们齐上阵,披戴古装,用最形象的形体表演,告诉后代一段不能忘怀的家国历史。于是,红土丘陵中,出现了大大小小、或方或圆的土楼。
土楼,不仅是一种建筑样式,一种生活方式,实际上,它已经成为客家人精神的象征。最初的土楼,当是“在路上”的客家人,落地生根的最后决心。由是,一座座或圆或方的土楼,带着客家人的从缥缈微茫到逐渐踏实下来的愿想,扎根在这一片红色的土壤上。土楼不仅可以挡风避雨,防范外来袭击,让族人得以将息,还是一个团聚族人、延续文化的理想居所。
土楼的一个主要功能自然是防御。但一座座在山谷里延伸的土楼同时也是客家人不断前进的脚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土楼的建立也意味着对脚下土地的占有。因为对于原住山民来说,他们只是一群来自远方的客籍。毋宁说客家是自称不如说是他称。当然,许多时候,这种占有是以和平的方式来完成的,中原人用携带的大量财物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向山民换取生存的空间。但这过程中一定发生过流血的战事:有贪婪的欺骗,粗暴的占有,抑或争夺水源光照的械斗,自然也会有报复的袭击。否则,就不会出现堡垒式的居所。一座土楼就是一座微缩的城堡,高耸的敌台、四望的枪眼,不是为了对付外来的打击,还能是什么?然而土楼的基本功能还是生活,而且还容纳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中原辗转而来的客家先民,便是通过建筑土楼,逐渐淡化了“山一程,水一程”的路上意识,而强化了“从此他乡即故乡”的住下意识。
中国民居建筑受风水学说的影响很大,一般都讲究相地,建宅多经风水师觅龙、察砂、观水、点穴而后选定。特别在山区,更讲究山势龙脉。然而闽西不少土楼的选址并不遵循风水地理所规定的住宅模式,一些楼址甚至选在山谷、斜坡、崖畔乃至孤立的小山顶上。这正证明了客家先民当初立足的艰难,他们身下的每一寸土地都得来不易。建造土楼,一为保护族人安居,二为便利生产劳作。因此,安全因素和生产需要往往决定了土楼的位置,同时也决定了土楼集住宅和城堡为一体的重要特色。
自北宋之后到明代,中国建筑受佛教影响较大,开始出现了圆形、六角形和八角形的建筑样式,在文化观念上从“地方”到“天圆”转化。圆楼的出现,大约也在这一时期。圆楼暗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客家圆楼最令人惊叹。其以生土夯筑为承重墙,可达五层之高,圆径最大者超过70米,俨然城堡。这种聚族而居的堡垒式民居十分坚固,其圆周形的夯土墙可厚达一米,土里掺上少量细沙、石灰、卵石、竹片以及红糖、糯米饭,经过反复揉、舂、压后再以夹板夯筑而成。圆楼一般可分三层,底层作为烧炊、储藏、圈养家畜之用,不开窗;上两层为住房,向外开窗,其内侧设廊,贯连全楼。圆楼的中心有天井,并建有平屋,设祠堂、学校,是家族的公共活动场所。
土楼让客家人不再漂泊,土楼让中原文化在不再漂泊中生根、传承、发展。土楼自身的建筑风格也随着生活的安定和生产的发展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一座座环环相依、方圆结合的土楼,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与蓝天白云遨游,仿如大自然的雕刻,美轮美奂。
一部土楼史是一部艰辛的客家家族史,也是一部辉煌的中华建筑史,更是一部瑰丽的世界艺术史。因为躲避战火而举族迁徙,因为生命安全而聚族围居,因为辗转漂泊而诞生土楼。历经冰霜雨雪,而风姿卓然,不再漂泊的家园——客家土楼由是让世界瞩目。
——选自《光明日报》2008、11、28
16. 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并指出其主要运用的手法。(7分)
答:作用:
手法:
17. 文章第二段,作者在说了“在路上,成了客家人惊魂难定的潜意识”后,用了三个“于是”的句子,试简要分析二者之间的承接关系。(6分)
答:
18. 概括写出对文中划线句子“一座座环环相依……美轮美奂”含义的理解。(4分)
答:
19.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用深情的笔墨写出了土楼在客家家族史上的贡献,热情讴歌了客家人的智慧创造。
B. 客家人被迫漂泊,备尝艰辛,但在漂泊的过程中却也意外的传播了中原文明。
C. 客家人由于受中原文明的影响,所以在决定土楼位置的时候并不讲究风水。
D. 最开始的土楼是方的,到北宋以后由于受佛教的影响才开始出现圆楼。
E. 土楼的主要功能是为了防范外来袭击,但当初土楼的建立又是客家人占有原住山民土地的结果。
六、(9分)
20.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5分)
近日,记者对某市中小学“校训”进行了调查。在被调查的45所中小学中,43所学校的校训用的是四个词,所占比例高达93%,共涉及用词40个,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4个词依次为“勤奋”,39所学校使用,所占比例为87%;“团结”,30所学校使用,所占比例为67%; “爱国”,29所学校使用,所占比例为64%;“守纪”,26所学校使用,所占比例为58%。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上文内容。(不超过12个字)(3分)
答:
(2)请根据上述材料,对校训的设计提出建议。(不超过10个字)(2分)
答:
21. 根据所提供的语境,续写下面的句子(4分)
①落花抱怨说:“要不是你来,我还可以继续开放呢!”秋霜笑了,语重心长的说:“ 。”②皮帽讥笑雨伞:“ 。”雨伞反唇相讥:“大雨滂沱的时候,你何不出去显显身手。”
七、(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个农夫和一个准备远行的水手正交谈着。农夫问:“你的父亲是怎么死的?”“出海捕鱼遇到风暴,死在海上了。”水手回答道。“那你祖父呢?”“也死在海上。”“那你为什么还要去航海,不怕死在海上吗?”水手沉默片刻后,反问农夫:“你的父亲死在哪里?”“死在床上。”“你的祖父呢?”“也死在床上。”“那么你每天睡在床上不害怕吗?”
水手孤傲而冷峻的反问,犹如一声霹雳,让我们许许多多的生命遽然受惊:如果我们的眼光只专注于结果,那每个生命的终点都毫无例外的是尘土。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请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 文章立意必须与给定材料有内在联系。 ②题目自拟。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挠náo 当 dàng 载zài) 2、D(讫—迄 干-旰 嘘-吁) 3、B(审议:审查、讨论;审定:审查、决定;推脱:推卸;推托:借故拒绝;做客:与主人相对;作客:客居他乡。) 4.C(A功败垂成:指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含惋惜意。B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C惊鸿一瞥:比喻美好的事物让人看一眼之后就消失了。D石破天惊: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不能用于“惊人的消息或变化”)
5、B(A 缺主语;C“坚持”缺宾语; D多了一个否定词) 6、C(是文中作者的观点) 7、D(是张力导致新增词语可以出现在不同位置上) 8、D(不是为了修辞的需要,而是为了“方便地改造并构筑一个三分节奏的七言结构”) 9.A(骤:突然) 10.C 介词,被(A介词,用/动词,认为;B音节助词,不译/动词,表动作趋向,到…去;D代词,哪里/代词,他们)
11.D(②④⑤是作者的评论) 12.A(“由于担心辜负了家人对自己的期望”不对)
13.见译文①得分点:“为”“揶揄”句意各一分;②得分点:“炬”“已”“而”句意各一分;③“其”“孰”句意各一分。
王子安是东昌的名士,一直在科举中失利。这次结束考试后对自己的期望很高,到接近放榜时,他痛饮大醉,回来躺在卧室中。忽然有人说:“报马来了。”王子安踉踉跄跄地起来说:“赏钱十千!”过一会又有人进来说:“你中进士了!”王子安大喜,起来大喊:“赏钱十千!”又过不久,一个人急急地走进来说:“你殿试后出任翰林,长班在此恭候。”果然看见二人跪在床下,衣冠整整齐齐的。王子安喊赐给他们酒食,家里人又拿来了酒菜给了他们,暗自笑王子安喝醉了。过了好一段时间,王子安心想,既然高中了就不可不到乡里炫耀一番,大喊长班,喊了几十遍没有人答应。家里人笑着说:“你先躺着等候,他们刚离开不久。”过了许久,长班果然又来了。王子安捶床跺脚,大骂说:“你这蠢奴才去了哪里!”长班发脾气说:“臭无赖!先前同你开个玩笑,你当真以为中了,在这里骂人呀?”王子安发怒了,突然跳起来打他,打落了他的帽子。王子安自己也跌倒了。
妻子进来,扶他起来,说:“怎么醉成这样子!”王子安说:“长班太可恶,我所以惩罚他。”妻子笑了,说:“家里只有我这老婆子,白天给你做饭,晚上给你暖脚,哪来长班伺候你这把穷骨头?”王子安自己嘲笑说:“过去有人被鬼嘲笑,我今天被狐狸戏弄了。”
异史氏评论说:“秀才考试,有七种类似的情况:刚入场时,光着脚提着篮子像乞丐一样;点名时,官员呵斥随从责骂像是对待囚犯;等到进了考棚,每个洞口都探出个脑袋,每个房间都露出一双脚,好像秋后的冷蜂;到考完后出场,神情恍惚,感到天地也变了颜色,好像出笼的病鸟;等到期盼捷报时,草木皆惊,梦想幻出,一会儿作一个得志的梦想,顷刻间楼阁都建成了,一会儿作一个失志的假想,瞬息间自己的骸骨都已经腐烂了;这种时候坐立不安,真好像被拴起来的猴子;忽然间有人骑着快马来报信,可是名单中没有我,此时神色突然大变,木然的像死人一样,就像是吃了毒药的苍蝇,拨弄他也没有感觉。初次失志时心灰意冷,大骂主考官没长眼睛。笔下没有灵气,就会把桌上的文具都用火烧掉;烧了还不解恨,再用脚反复踩;踩了还不解恨,又把他们扔到臭水沟。从此后披散着头发跑进山里,面向石壁(发誓再也不参加科举了),今后再有拿‘且夫’、‘尝谓’这样的文章给我看的人,我一定抄起家伙把他赶跑。可是随着时间慢慢的推移,怒气也渐渐消了,手又渐渐发痒了,于是又像破壳的鸟,只好衔木营巢,从头开始。像这种情况,当局者痛哭欲死,可是从旁观者来看这件事,难道哪里还有比这更可笑的吗?王子安在头脑中,顷刻间千头万绪,想来鬼狐早就偷着笑了,所以乘着他喝醉酒时戏弄他。
14.这首诗采用了乐景写哀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2分)。前两句以雨中紫菊的艳丽色彩和风里红蕉的清脆乐音写出南国秋天的特点(1分),第三句写闽中的山水美妙如画。(1分)诗人以美景反衬思乡之苦。(2分)
15.(1)舞台说明 《人间喜剧》 (2)惑之不解 小学而大遗 (3)俯察品类之盛 足以极视听之娱 (4)札札弄机杼 泣涕零如雨 (5)悟以往之不谏,知来着犹可追
16、作用:扣住题目,点明漂泊的原因;描述出漂泊的艰辛与无奈;为下文写土楼的出现作铺垫。(答对一点给2分)手法:描写或想象(1分)
17、 因为客家人只要还未找到能够接纳他们的土地,就得继续在路上奔波,就得保护自己的生命,保证自己的体力,于是,发明了擂茶;由于这段在路上的漂泊生活给他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留下了刻骨的记忆,为了牢记这段历史,于是,付诸文化再现给后代;由于他们迫切想要结束漂泊的生活,落地生根,于是,想方设法占有土地,建造土楼。(答对意思即可,每一点2分)
18、作者表面写的是土楼的美丽、与周围环境的浑然一体,实际写的是客家人与原住山民的融洽相处、所传播的中原文明在当地生根发展。(两层意思各占2分) 19、 C、 D
20.例:(1)校训形式趋同,内容相近。(2)校训要体现个性。
21、例:①你如果永远独占枝头,你的后世子孙将何时出世呢?②我顶风冒雪在外奔波,你却躲在屋里独享清闲。例:①你如果永远独占枝头,你的后世子孙将何时出世呢?②我顶风冒雪在外奔波,你却躲在屋里独享清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