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大题含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3分)
A、游弋 yì 肄业sì 榛莽zhēn 饿殍遍野piǎo
B、缄默jiān 铿锵qiāng 卓越zhuó 罄竹难书qìn
C、文牍dú 镌刻juān 歼灭jiān 睚眦必报zì
D、手绢juàn 发酵jiào 土坯pī 怙恶不悛jùn
2、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①近年来,全省对乱收费现象进行了专项治理,加大了查处力度,使之得到了有效 。
②当地有关部门固执己见,坚持这种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旧城改造”,没有经过上级领导的批准, 拆除了遵义会议会址周围的大片历史建筑。
③北京的圆明园,自康熙四十八年起,先后 了一百五十多年,荟萃了中外盛景,被誉为“万园之园”。
A、遏制 私自 建造 B、遏止 擅自 营造
C、遏止 私自 建造 D、遏制 擅自 营造
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郭敬明被法院裁决其作品构成抄袭后,仍进入了作协。一位自称为“热血”的文学青年给作协发了一封公开信,在信中义正词严地表达了他对作协这一决定的看法。他认为,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里,虽然文学的道路布满荆棘,但是作为一名热衷于文学的莘莘学子,他依然坚持不懈,克服种种困难,笔耕不辍,一切只源于对文学创作的热爱。然而作协的这一做法却极大地伤害了文学青年的热情和自尊,让许多坚持写作的文学青年感到寒心。
A、义正词严 B、物欲横流 C、莘莘学子 D、笔耕不辍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这次“凤凰”袭击台湾,不但马英九坐镇灾害应变中心,听取了各单位防灾简报,而且逐一点出各县市的防灾重点,重现昔日台北市长的应变精神。
B、加强社会制度的规范化,真正成为法治国家,以至于基本道德规范成为大家公认并且自觉资自愿践行的底线,这种条件下的社会风气好转、公民道德水准的提高。
C、 媒体分析认为,达赖会见麦凯恩可以借助美国大选为“藏独”分裂活动造势,而麦凯恩会见达赖则是他推进民望的一种手段,双方可谓各有所需。
D、 温家宝总理5月22日重访北川中学,在高三(1)班教室的黑板上,用粉笔写下“多难兴邦”,并对同学们说:“我们要记住这4个字,相信经历过灾难的同学会更加努力。”
二、本大题7小题,共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留侯论
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①,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②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注释】①贲(bēn)、育:孟贲和夏育,相传为古代的勇士,能力举千钧。②倨傲鲜腆:傲慢无礼。
5、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逆:背叛,叛逆
B、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见:通“现”,显露
C、其间不能容发 发:头发
D、不称其志气 称:相称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非子房其谁全之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C、 且其意不在书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7、以下六句话,分为四组,属于表现作者所谓的“忍小忿而就大谋”的一组是( )(3分)
①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 ②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
③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④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⑤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⑥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
A、①④⑤ B、②⑤⑥ C、②③④ D、①③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认为张良有节制力、忍耐力,有远大的抱负,能够在受屈辱时处变不惊,勇气十足。
B、此文文笔纵横开合,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体现了苏轼史论汪洋恣肆的风格。
C、此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的策略的重要性。
D、苏轼列举三个故事来证明己论: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勾践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高祖胜而项羽败,因项羽不能忍而轻用其锋。
9、断句、翻译(10分)
⑴给下面这段文字用“/”断句:(4分)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3分)
②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3分)
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寒 食①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②寒食草青青。
【注释】①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以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这天禁火寒食。②杜陵:位于西安南郊杜陵塬上,内有宣帝陵、王皇后陵及其他陪葬陵墓。
(1)《寒食》前两句在景与情的关系处理上有何独到之处?请作简要赏析。(2分)
(2)两首诗所写内容都与“寒食”相关,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尽相同,请概述两首诗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 ,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
(2)三顾频烦天下计, 。___________,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3) ,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前赤壁赋》)
(4)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 。(李白《行路难》)
三、本大题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 贾梦雨
①我们平时所说的“精神亚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精神追求方面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并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其实,“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在很多人身上都或隐或显地存在着。
②关注一下我们的周围,随处可以见到“精神亚健康”的影子,而且它已经蔓延到各个角落:一人遭受车祸后横躺马路,行人纷纷避让;乘客公交车上遭人偷窃,周围众人漠然而视;大学生沉沦网络不可自拔,终至退学;“文化名人”华威先生到处讲学,贩卖“口水式文化”。现代化的写字楼里,不少人在巨大的压力下忙碌,但他们不知道事业的意义在哪里。
③“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事业缺乏激情,精神萎靡,庸碌无为;二是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来说,活着的意义仅仅在于活着;三是对他人缺乏感情,淡漠,疏离,甚至于防范、欺骗;四是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社会的冷暖对他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总体来说,陷落于物质的汪洋之中,沉沦于享乐的迷茫之中,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无追求。正如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所说:“精神亚健康的重要表现,就是公众无法从精神涣散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安宁;理想和信仰丧失;浮躁的心灵被物所累,排斥关怀和诚信。”
④是什么导致了“精神亚健康”的弥漫呢?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地球村”可以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不过,它也无时不在拉远人们之间的距离,造成新的疏离。全社会消费思潮的迅速膨胀,在这种后现代的炫目泡沫下,大众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费主义的狂欢所陶醉,被牵着鼻子走,人变成了“经济人”、“时尚人”,永远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拉着你,让你无法脱身,并且身不由己。此外,我们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整天追求的都是那些“看得见的东西”:房子、汽车、锦衣玉食、无休止的享乐,而且,我们渐渐迷失于这些“身外之物”中不可自拔。物质日益强大而膨胀,而精神的萎缩状态正在加剧,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夹击之下,我们被裹挟其中,身不由己,身心交瘁。
⑤理想、激情,一个人的精、气、神,这些其实都应该是我们的追求,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支点。而现在,从心灵层面表说,价值的支撑点,人生的追求目标,对幸福的感受等渐渐处于错乱状态。从生存状态来说,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爱情、家庭、事业等,这其中充斥着扭曲。
⑥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目前正借助经济、文化和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大潮,向全世界蔓延,也深刻影响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和全球化大潮中,世俗化大潮开始侵蚀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⑦因而,我们都应该有一定的精神追求。我们应该解决好自己的归宿感问题。这就要求一个人加强免疫力,实现内心的真正强大,面对诱惑超然,面对挫折泰然,并在对时代的正确认识中增强责任感。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环境,真正关心人的精神追求。在文化多元的基础上,更好地创造文化的和谐,从多方面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生态。
(选自2008年3月6日《新华日报》)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卷相应位置作答,不能填涂到答题卡上,否则答案无效。
(12题多选、错选的不给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的给3分)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 )(6分)
A、这篇思想评论,围绕“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这一论题,联系生活实际,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B、“精神亚健康”的影子随处可见,它体现在我们每一个人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值得全社会关注。
C、本文第六段在前两段论述的基础上,指出全球化、世俗化的大潮开始侵蚀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从更高的层次来论述中心,增强了论证的深度。
D、文中引用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的话,进一步揭示了“精神亚健康”症状的实质,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E、 禁不住物欲的诱惑,不能泰然面对挫折的人,是因为他们不能正确认识时代的特征,缺乏社会责任感。
13、下列不属于“精神亚健康”症状的一项是( )(3分)
A、精神追求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
B、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不少人在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蔓延的环境里不停地忙碌着。
C、对事业缺乏激情,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人缺乏感情,对社会缺乏责任感。
D、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心绪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无追求。
14、本文第二段说:“关注一下我们的周围,随处可以见到‘精神亚健康’的影子,而且它已经蔓延到各个角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请分点概括。(4分)
15、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怎样才能支撑起自己的精神大厦?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
四、(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影子
(波兰)普鲁斯
当夕阳西坠的时候,夜大军的前哨——当夕阳西坠的时候,夜大军的前哨——薄暮便悄悄地、小心翼翼地从各个隐蔽的地方一队队地开出来,布满房子、走廊、门厅和光线微弱的楼梯;从橱柜和椅子背后涌到房间中央,包围帷幔;从明瓦和窗口冲上大街,不声不响地袭击墙壁和屋顶,占领制高点,在那里耐心地等待着空中片片彩云进入黑色的纱帐。
过了一会儿,黑暗突然发起全面攻势,从地面直升云天。野兽躲进洞穴,行人各自回屋;生活就像无水的草木,蔫枯凋萎,奄奄一息;景物的颜色和轮廓一齐隐入黑暗之中,什么也看不见了。
这时,在华沙的空旷的街道上出现一个奇怪的人形,头上举着小小的火种。他好像专为驱赶黑暗而来,沿着人行道飞速奔跑着,一见路灯,便停了下来,点亮欢悦的灯火,然后就像影子一样消失了。
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论是百花盛开、风和日丽的阳春,还是雷雨交加的七月炎夏;不论是狂风呼啸、尘雾茫茫的深秋,还是雪飘万里的严冬,——只要黄昏降临人间,他就跑遍大街小巷,举着火种,点亮灯光,尔后就像影子那样,一晃不见了。
你从哪儿来?是何处人氏?你为什么这样自隐,使人们看不见你的容貌,也听不到你的声音?你有妻室和母亲吗?他们是否在时时等待你的归来?你有儿女吗?他们是否常常倚门相待,当你把小小的火种放到房角以后,就用力爬上你的膝头、搂住你的脖子?你有没有一个可以共同欢笑、共同悲伤的朋友?你有没有一个哪怕是仅仅可供聊天的相识?
你总该有一个栖身之处吧?你总该有个留给人家称呼的名字吧?你总该具备人们共有的需求和感情吧?难道你真是一个无声的看不清的幽灵,只在薄暮朦胧中走出来,点亮灯火,尔后就像影子一样隐去?
有人对我说,确有这么一个人,并把他的住址告诉了我。我找到那所房子。询问扫院人。“有一个点灯人住在这儿吗?” (http://www.51985211.com)
“有。”
“他的房间在哪儿?”“喏,就是那间小屋。”
门好像已经上锁。我向窗洞里一望:只有靠墙铺着一张小床,床边有一根长杆子挑着一盏小灯笼——火种。点灯人不在家里。
“请简单告诉我,他是个什么样子?”
“谁晓得他长得啥模样!”扫院人一面回答一面耸耸肩。“我自己也没能好生看个清楚哩!”他补充说,“他白天从来不蹲在家里。”
半年后我第二次拜访他。
“喂,点灯人今天在家吗?”
“唉——唉!”扫院人一声长叹说,“不在,永远不在了!他昨天已经入土。他死了。”
扫院人默然沉思。
我打听一些细节以后,就赶到墓地去。
“看墓人,我想打听一下,昨天下葬了一个点灯人,他的坟在哪儿?”
“点灯人?”他重复一遍,“谁知他埋在哪块土里!昨天一共来了三十位‘游客’。”
“不过,他睡得准是白皮棺材。”
“睡白皮棺材的‘游客’也来了十六个呢!”
我到底没能看见他的脸,也没弄清他的姓名,甚至连埋他的一麭黄土也没能找到。他死后给人留下和生前一样的印象:只有在黄昏后才能看见的、一个无声的、不露真相的、像影子一样的人形。
在人生的黄昏时,一代不幸的人在摸索徘徊:一些人在斗争中死去;一些人堕入深渊;种种机缘、希望和仇恨冲击着那些被偏见束缚着的人;在那黑暗泥泞的道路上同样也走着那些给人点亮灯火的人。每一个头上举着火种的人,每一个在自己的旅途上点燃光明的人,尽管没有人承认他的价值,但他总是默默地生活着、劳动着,然后像影子一样消失。
16.文章开头两段描写了什么?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17.(1)第五段文字中“我”为什么连续发问?(3分)
(2)第六段文字继续发问,是否赘余?为什么?(2分)
18.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点灯人这一人物形象。(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湖南人德行加上纽约人德行
胆大妄为,无所拘束,雄心勃勃,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没有什么是不敢做的。这就是谭盾。“湖南人的德行。”他给自己下着定义。
22岁时,在中央音乐学院读大二的谭盾暑假一个人憋在教室里,写了他平生第一部交响乐——《离骚》。在这部试图诠释两千年前楚国诗人屈原的作品里,他动用了很多板鼓.箫等民族乐器,当时这是很出格的事。“我的老师当时很不满意,说你有这么深刻吗?你有这么多牢骚要发吗?后来这部作品得了一个大奖。”他笑开了,微微有点得意。
“大概是湖南人的缘故。我们很小的时候,就被教育要有精英文化的抱负,要学文人的气质.气度,这是地域教育的基础。
“我成功的根源,对我而言,就是创造性。但是创造性的来源是非常艰辛的,要全面地学习,也离不开土壤。我觉得自己蛮幸运,一直有很好的土壤。
“我就觉得自己是一个农民。‘文革’之前,跟着外婆在湖南乡下长大,在中国传统的儒教伦理.农民非常朴实的真善美环境里长大;青少年时期跟着父母下乡,经历了‘文革’的动荡和苦难。我觉得,一个人的成长是离不开苦难的,没有尝过苦难的人不会有抱负。有的人会失去理想.信任.信心,人生的一切都被摧毁,有的人则会底气更足。一个艺术家经历‘文革’,就像观看或者参与一部大歌剧,让你看到了一切。当‘文革’结束,这个国家的精英要在废墟上重建理想和文化时,我们多多少少又参与其中,中国最活跃就是这个时期。”
无论湖南,还是北京,都容纳不了这个嚣张.创造力过剩的灵魂。1986年,中央音乐学院四大才子之一的湖南青年谭盾,拎着一箱足够用3年的卫生纸(有人跟他说纽约的卫生纸很贵),带着一颗“要来改变西方音乐”的野心,昂着头颅去了纽约,纽约聚集了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各色人等。谭盾在艺术家聚居地格林威治村一住就是10多年。
“全世界的神经病都在那里,你知道有多神经吗?你身边忽然冒出来一个人,你也不知道他从哪里来,竟然,他怀着的理想和你一模一样!”
在一大堆来纽约追寻伟大使命的“神经病”.笨蛋和天才中,也有一批来自中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留学生,来自北京的艾未未.陈凯歌,来自台北的李安,来自上海的陈丹青.陈逸飞……一群新波西米亚人,在那里寻找他们的出路和梦想。
“那个时候,我天天和艾未未泡在一起。大家都很年轻,也很穷。但是所有的人都很有抱负,一种非常狂妄的抱负。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是一般人难以比拟的。我感觉,这种很强的使命感,和毛泽东他们在上海成立共产党的使命感是一样的。我们出去留学,是为了中国去的。
“纽约非常有意思,它永远在向你灌输——从地球上看世界都不够,一定要从宇宙看世界。而在中国,永远只告诉你让你从中国看世界。我觉得,从中国看世界,你就不会这么爱自己,只有从世界这个角度讲,你才会更爱自己.珍惜自己。”
文化的创建,需要大舞台和大气候,而慷慨的纽约给予了他们一切。这批当年流浪纽约的华人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如今都是活跃在中外文化艺术领域里声名显赫的人物,他们中的一些人,把自由.独立的风气带回了国内。
“我们对西方的学习很扎实。我们在西方学完之后,各人都对西方产生了很大的贡献。中国很大,但是,对中国当代文化产生重大冲击的人,大多是来自纽约的留学生。我觉得,全中国都应该为有这么一批人感到自豪。
“湖南人和纽约人都有一种得天独厚的文化土壤。虽然纽约人很富,在物质和文化上过得舒舒服服;湖南人很穷,有时连辣椒萝卜都吃不上。但是,他们都没有仅仅生活在世俗的状态里,说白了,就是这两个地方的人都有一种超越俗气的潜能。”
湖南人的德行,加上纽约人的德行,成就了一个如今的谭盾。狂妄,自由,随心所欲,追新逐奇,又不乏实际,紧紧把握住市场的需要。
“我一刻都没有怀疑过自己。你说我是自信也好,狂妄也好。我在内心是个极度浪漫的人。人一定要浪漫,才能超越世俗生活。只有超越世俗生活,才能够创造。”
(《人物周刊》2007.4)
(注:谭盾 ,当代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
19.统观这篇报道,谭盾身上有着纽约人怎样的德性?(4分)
20.这篇报道,除了作者简约的旁白外,通篇都是直接引用主人公的原话。你认为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6分)
21. 《人物周刊》发表本文时,前面写到“谭盾又搞怪了,这一次,又震动了西方。2007年1月13日,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上演他最新的歌剧《秦始皇》。120多年以来,这是这所全球著名的歌剧院第一次上演中国题材的原创歌剧。……这部歌剧连演9场,包括最高票价2500美元在内的戏票销售一空”。你认为这篇报道有着怎样的新闻价值?(5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请把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概括出来,不得超过30字。(6分)
《语文的诗意》让我再一次想到语文教育的三重境界:“人技教育”“人格教育”“人生教育”。“人技教育”侧重于给学生以生活技能,“人格教育”注重将语文养料内化为学生自主的精神,“人生教育”则引导学生最终把“语文素质”(包括知识、思想、精神、人格、信念等等)与自己的人生融为一体。如果说“人技语文”给学生以真,“人格语文”给学生以善,那么“人生语文”则将学生引向生命之美。
23.中国南极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的命名都带有一定的意蕴,请根据背景材料说明“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命名为“中国南极昆仑站”的原因。(6分)
背景材料:我国南极内陆考察
站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
高程4087米,是南极冰盖的核心区域,
年平均气温约零下50多摄氏度,被认
为是地球上自然环境最为恶劣的地区之
一。此考察站是我国继在南极建立长
城站、中山站以来,建立的第三个南
极考察站。
六、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某中学读书的一名学生,总觉得自己屈才。和班上同学比,自己成绩稍差,他就抱怨老师“水平太低”;参加市里的中学生作文比赛没获奖,他又埋怨比赛组织者“有眼无珠”;父母都是普通百姓,他就经常埋怨他们没能耐,不能为自己的未来创造优越的条件……
有一天,他的一位朋友倾听了他的叙说,沉默片刻后说:“为什么我听到的全都是别人的错误和责任呢?每个人在他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应该学会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让自己对自己负责啊。”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08-2009学年度普宁一中第一次限时训练
参考答案
一、(12分,每小题3分)
1、C(A、肄业yì;B、罄竹难书qìng;D、怙恶不悛quān)
2、D(“遏制”重在制止、控制,“遏止”重在阻止,从句意和连用的词语看,当用“遏制”。“私自”指背着组织或有关的人做不合乎规章制度的事,“擅自”指对不在职权范围以内的事情自作主张,从句意看,当用“擅自”。“建造”“营造”都有建筑的意思,但“营造”有经营建筑之义,和语境搭配更恰当。)
3、C(A义正词严:道理正当,措辞严肃。 B物欲横流:指想得到物质享受的欲望泛滥,到处都是。C 莘莘学子:“莘莘”表示“众多”的含义,前面不能加“一些”、“一位”这类词。D笔耕,指写作;辍,停止。坚持写作,从不因为任何外在原因而停止。)
4、D(A项,语序不当,“不但”应放在“马英九”之后;B项,残缺谓语,应在“公民道德水准的提高”后加“可以预见”“可以想象”等短语;C项,搭配不当,“推进”不能与“民望”搭配)
二、7小题,共33分。
5、A(迎接,出迎)
6、D(都是表目的的连词。A副词,表反问;代词,代第一人称B表顺承关系;表转折关系,都是连词C况且;尚且)
7、C(①⑤写的是难忍“小忿”的例子⑥与题干无关)
8、D(用四个故事,还有一个“韩信欲为王,高祖听张良言而赐之”的故事。 )
9、⑴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4分)
⑵①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末余之势可以驾驭。(一句1分。急、犯、乘是关键词) (3分)
②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屈人之下)的,这是普通人的刚强啊。(一句1分,报、下人、匹夫是关键词。)(3分)
10、(1)这两句诗一写繁华,一写悲苦,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1分)抒发了诗人在他乡过寒食节的极度悲伤的感情。(1分)
(2)孟诗表达了诗人佳节思亲的伤感和同情民间疾苦的情怀。(2分)韦诗抒发了诗人离家在外的孤独之感和思念故乡、亲人的一往深情。(2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11、⑴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⑵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⑶驾一叶之扁舟,渺沧海之一粟。
⑷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任选3题,多选按前3题计分,每空1分)
三、本大题4小题,共18分。
12、(6分)BE(B项错在“每一个人身上”。E项错在强加因果关系。依据第七段的论述,“禁不住物欲的诱惑,不能泰然面对挫折的人”,主要是因为没有解决好自己的归宿感问题)
13、(3分)B(B项没有揭示出“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在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蔓延的环境里不停地忙碌着”的人,未必“不知道事业的意义在哪里”,未必没有“一定的精神追求”)
14、(4分)(1)全球化的浪潮(地球村)造成了人们之间新的疏离。(2)全社会消费思潮的迅速膨胀,人们被消费主义的狂潮牵制着而身不由己。人们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渐渐迷失于“身外之物”中而不可自拔。(意思对即可)
15、(5分)(1)要有高洁的理想追求,增强个人免疫力。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满怀生活的激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2)要妥善处理好自己与别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要为从多方面创造以人为本的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而努力。(意思对即可)
四、(共15分)
(一)16.文章一开头描写薄暮和黑夜降临的景象。(只答簿暮降临不给分,只答黑夜降临给1分,意思对即可)(2分)烘托出一个怯懦柔弱、为黑暗所欺凌的世界,为点灯人的出场作好铺垫,有助于突现点灯人与黑暗抗争的勇气和精神。(2分答案含“烘托……”“为……铺垫”“突现……”三个要点,答出1个要点得1分,答出2个要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17.(1)(3分)连续发问,问的都是一个正常人通常具有的情况,充分表现点灯人一切不为人知、而作者对点灯人异常关切。(本小题3分,答案包含“不为人知”“异常关切”“通常情况”三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2)(2分)不能删去,第(6)段承接第(5)段,进一步再作追问,使“我”的关切之情更显强烈。(本小题2分,“不能删去”1分,“承接”或“再作追问”或“关切之情更显强烈”1分,意思对即可)
18.(6分)点灯人形如影子,不为人知;克尽职守,默默劳作(准时为人们点燃光明);英勇抗争,持之以恒;生活贫苦,一无所求。(本题6分,答案含4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答对3个要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二)19.心怀远大理想(寻梦);从宇宙看世界;更爱自己.珍惜自己;自由.独立;浪漫;超越世俗。(4分)
20.主人公是一个极富个性的人,直接引用人物语言,更加突出主人公的个性特征;口气.用语与人物身份十分吻合,给人强烈的现场感,读来有身临其境,与主人公近距离接触之感;主要采用主人公自述形式,不仅符合了报道的真实性的要求,增强说服力,也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这种结构安排,行文更加凝练,不拖泥带水。(6分)
21.能够激发读者探寻谭盾的成功根源所在,学习他精神的伟大之处;感悟他的人格魅力所在,给自己以真正的人生意义的启迪。(适当举例说明)(5分)
五、(共12分)
22. (6分)语文教育的“人技”“人格”“人生”三重境界教给学生真、善、美。
评分说明:只概括出答案句子的主语部分或谓语部分给3分,全正确给6分。
23. (6分)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等考点,能力层级为E。
答案:一是因为“昆仑”在我国历史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传说中的昆仑,既高且大,为中央之极,也是连接天地的天柱;二是“长城”是我国著名的人文景观,“中山”是取孙中山先生的名字,而“昆仑”则是自然景观,这几个名字相得益彰;三是该站建在南极大陆的最高点,而 “昆仑”则意味着高山,象征着制高点。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3分,两点6分。第一点可以不具体点出昆仑的文化意义。)
24.写作(60分)本题考查考生的能力主要有:①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思考能力及创造性思维;②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的能力;③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的能力;④调动语言和文化积累的能力。
六、作文
【写作点悟】从形式上看,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但“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又体现出话题作文的某些特点。面对这样的题目,认真研读材料,准确把握其含意,当然是写好作文的重要前提。通过阅读理解材料,不难看出题目的内涵主要是有关“责任”,这样就可以围绕“责任”展开。对广大中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话题。日常生活、学习中有不少同学在困难、挫折面前,不能正视现实、冷静分析、从自身出发找原因、解决问题,而是怨天尤人,把大好的时光浪费在无谓的嗟叹、抱怨中,问题难以解决,自身的素质也得不到提高。究其原因,就是这些同学面对问题时自觉不自觉地以自我为中心去考虑问题,忽视了一个真理;虽然外部矛盾(外因)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内部矛盾(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一个人的命运要靠自己主宰,一个人的事业能否有成还应从自身找原因,勇敢地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而不应该一味地找客观原因,埋怨命运的不公。其实,命运给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只是有的人能够接受命运的“恩赐”,如“困难”“挫折”等;而有的人却把这笔财富轻轻地扔掉。“责任”既包括对自己负责,又包括对他人、对社会负责;可以从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对自己负责多角度思考。写记叙文,可叙述犯了错误后负起责任的一段经历,或描写逃避责任后的内疚与后悔。写议论文。创新立意,谈责任是双向的,强调个人的责任。写散文,可夹叙夹议,谈十八岁是成熟的标志,也是责任的标志,这个责任是对自己的,也是对家庭的。更是对民族的、国家的、社会的、人类的。写小小说,可揭露互相推诿、不负责任的世相,诠释领导干部、公务人员应为民负责的主题。
【参考译文】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普通人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能算作勇敢的人。天下有一种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缘无故的对他施加侮辱也不动怒。这表明他胸怀阔大,他的目标非常高远啊。
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奇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但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鬼怪神仙,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
在韩国已灭亡、秦朝正很强盛时,,秦王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无罪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即使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末余之势可以驾驭。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
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凭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做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地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之后才可能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这个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取信于自己的百姓。”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于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耽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种忍耐性是秦始皇不能使他惊恐,项羽不能使他发怒的原因啊。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养那完整的刀锋,等待对方的衰弊,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时,高祖对这件事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啊!这就是张良成为张良(与众不同之处)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