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志愿传奇

距离2025年高考281

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选择。

您所在的位置: 新考网(原中国大学在线)>>最新试题 > 正文内容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山东省2008-2009年潍坊市高三期末统考语文试题

作者:  时间: 2017-10-18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分别填写在答题卡及答题纸上。
3.选择题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纸上。
4.非选择题写在答题纸对应区域内,严禁在试题纸或草稿纸上答题。
5.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不肖(xiào) 栖息 (qī) 倾圮 (pǐ) 前倨后恭(jū)
B.谂知(shěn) 衣袂 (jué) 炽热(chì) 脱颖而出(yǐng)
C.睥睨 (pì) 淬火 (cuì) 旋风(xuàn) 跌宕起伏(dàng)
D.犄角 (jǐ) 口讷 (nè) 羞赧 (nǎn) 恪尽职守 (kè)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癖好 须臾 声名鹊起 缘木求鱼
B.戏谑 挑唆 横槊赋诗 积腋成裘
C.伎俩 起讫 焕然冰释 得失俱亡
D.磐石 慰帖 功亏一篑 流言飞语
3.依次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网
(1)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极少为人类所_____ 。 (2)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______ ,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 “三潭映月”等等。
(3)我们的车在甘肃的定西高原上盘旋。天已经有些 了,头顶甚至隐隐约约有几颗星星。
A.领会 陪衬 暗淡 学 科网 B.领悟 映衬 黯淡
C.领会 映衬 黯淡 学 科 网D.领悟 陪衬 暗淡 学科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兼容百家,在诸多研究领域都卓有建树,被人们誉为学界泰斗,真可谓实至名归。
B.你们几位的加入使我们的技术力量大为加强,我们正可以因人成事,干一番大事业。
C.“工资不够花,除了自己吃饭穿衣,还要供女儿上学。”陈阿姨说,“现在明智的选择是省吃俭用存些钱以备不时之需。”
D.美国游泳巨星菲尔普斯,在奥运会上夺金如同探囊取物,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一举夺得八枚金牌,成为当今世界泳坛和奥运史上的奇迹。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记者就甘肃14名婴儿因食用三鹿奶粉致肾病联系了三鹿集团,想确认三鹿奶粉是否真的存在质量问题和对婴儿可能因为食用该奶粉而患肾病的情况是否知情。
B.对企业来说,现在可能要做的是整顿,以度过当前的危机,让消费者重建对产品的信任。我想,这个过程是艰巨而漫长的。
C.在太空行走中,翟志刚身着中国制造的“飞天”航天服价值3000万人民币,成功地使自己免受太空极端温度和辐射的伤害。
D.他的创作在时代旋律与艺术创新、历史潮流与个人价值、讴歌真善美与冷静审视社会上,有着非凡的糅合能力。这是谢晋电影受到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根本原因。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
    乳白玉雕燕雏
  龙与凤,都是传说中的神奇动物,其实,那是原始民族社会图腾崇拜的遗痕。现代学者有的认为,龙是原始夏氏族的图腾,凤是原始殷氏族的图腾,果真如此吗?
  这是个有趣的学术课题,在讨论是否之前,这里要提及一件与此有关的玉雕燕雏。它,羽毛未丰,稚态可掬,似破未久、尚嗷嗷待哺。然而,却伏胸展翅,躁动于故巢,急于效母燕飞翔钻天呢!这一寓动于静的艺术造型,原是殷人的一件玉雕佩饰,1976年出土于殷墟中。玉燕呈乳白色,然而,真燕上体却呈蓝黑色,前胸亦呈黑褐色。故而,燕子又被称为玄鸟,意为青黑色的鸟。殷人对玄鸟有着特殊的感情,那曾源于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相传,殷始祖契的母亲名叫简狄。简狄正同女伴在河中沐浴,忽有玄鸟飞过,有卵附落,简狄吞吃了鸟卵而有孕,后生子契。契长大以后,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赐姓子氏。始有商族,即殷人。在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记录有这一故事,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同时,契也被称为“玄王”。这是殷人以鸟为图腾的最早记载了。
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学者们不断从多方面予以考证,也不断提出新的材料和证据。最早,当推闻一多教授,他曾从文献的角度,广泛加以考证,证明殷人以凤为图腾。其中,他引用了个有趣的例证,大意是说春秋末年,楚国哲学家老子将鲁国思想家孔子比之为凤,而孔子将老子比之为龙。孔子是殷人的后代,而殷人恰是以凤作图腾的。后来,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关于晚周帛画的考证》一文中,也提出了与闻氏相似的结论。
几年前,甲骨学家胡厚宣教授称,他在八片甲骨上找到十条卜辞,其中都将被殷人尊为高祖的王启亥的“亥”字刻成从亥从鸟形,即在“亥”字之上刻一鸟。如将这些字依时序排列起来,其作为图腾崇拜的形象,如何从象形到字化,又如何由繁到简的衍变痕迹,依稀可见。这显然是殷人以凤鸟为图腾的新证。
凤鸟作为殷人的图腾形象,从种种迹象不难看到曾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简狄吞卵的传说中,被崇拜的还是一种具体的鸟儿燕子;而在青铜族徽、甲骨卜辞中,其图像已呈形形色色,且都是比较抽象的鸟了;在殷墟与燕雏同出的有只玉凤,其造型有鸡冠、鹤足、孔雀羽尾等多种禽鸟的特征。鸟图腾发展为凤的形象,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从中可见氏族、部落不断联盟、融合的残痕。后来,当人间出现了大一统的“帝王”,凤也就被宣称为“百鸟之王”了。
6、以下各项中不属于证明凤鸟是殷人图腾的一项是
A.龙与凤都是传说中的神奇动物,其实是原始部落氏族图腾崇拜的痕迹。
B.老子将孔子比之为凤,孔子是殷人的后裔,而殷人恰是以凤作为图腾的。
C.甲骨文中被殷人尊为高祖的王亥的“亥”字刻成从亥从鸟形。
D.《诗经》中的记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7、对全文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凤鸟成为“百鸟之王”的发展过程。
B.说明凤鸟成为殷人图腾形象的发展过程。
C.说明凤鸟成为图腾形象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的演变过程。
D.说明殷人以凤为图腾是氏族、部落不断联盟、融合的残痕。
8、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殷墟中出土的玉雕燕雏,正是此时殷人崇拜的图腾的形象。
B.神话传说中认为,殷人是玄鸟的后代,这是最早的历史记载,《诗经》的记载内容与其相近,作者以此说明殷人崇拜玄鸟的原因。
C.闻一多从文献的角度,胡厚宣从汉字字形演变的角度提出材料和证据,证明凤鸟作为殷人的图腾的发展过程。
D.凤被宣称为“百鸟之王”,是氏族部落首领在氏族部落的不断联盟、融合中而成为大一统的帝王的写照。
三、科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12分,每小题3分)
(段)太尉①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②以副元帅居蒲。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③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至则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孝德曰:“愿奉教。”太尉曰:“今不忍人无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出如尉请。既署一月,晞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酒流沟中。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晞一营大噪,尽甲。孝德震恐,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解佩刀,选老蹙者一人持马,至晞门下。甲者出,皆愕。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为白尚书,出听我言。”晞出见太尉。太尉曰:“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④士。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言未毕,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先是,太尉在泾州为营田官。泾大将焦令谌取人田,自占数十顷,给与农,曰:“且熟,归我半。”是岁大旱,野无草。督责益急,无以偿,即告太尉。太尉判状辞甚逊,使人求谕谌。谌盛怒,召农者曰:“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取判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舆来庭中。太尉大泣,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刚直士也,入见谌,大骂曰:“凡为人,傲天灾、犯大人、击无罪者,又取仁者谷,使主人出无马,汝将何以视天地!”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
及太尉自泾州以司农征,戒其族:“过岐,朱泚幸致货币,慎勿纳。”及过,泚固致大绫三百匹。太尉婿韦晤坚拒,不得命。至都,太尉怒曰:“果不用吾言!然终不以在吾第。”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泚反,太尉终,吏以告泚,泚取视,其故封识具存。
(选自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有删改)
注:①段太尉:即段秀实,太尉是其谥号。 ②汾阳王:郭子仪。 ③窜名: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把名字列入其中。 ④戢:jí,管束。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领行营节度使 领:领导
B.戚不敢言 戚:忧虑
C.舆来庭中 舆:抬着
D.然终不以在吾第 第:住宅,府第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且大乱,若何 臣死且不避
B.吏以告泚 必竭诚以待下
C.然闻言则大愧流汗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D.何敢言我 何故而至此
11.以下各组句子,分别直接表明段太尉“不畏强暴”和“爱护百姓”的一组是
A.① 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 ② 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 网
B.① 太尉判状辞甚逊,使人求谕谌 ② 裂裳衣疮,手注善药
C.①选老蹙者一人持马,至晞门下 ② 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
D.①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 ② 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段太尉做泾州刺史时,汾阳王的儿子郭晞率军借驻在邠州,放纵士兵干强横不法的事,邠州节度使白孝德敢怒不敢言,段太尉愿替他治乱。
B.段太尉以都虞候的身份到邠州,先是抓了郭晞部下犯事的十七人,并砍头示众,后仅带一跛足的老兵前往军营,说服郭晞,邠州从此无祸乱。
C.大将军焦令谌强掠民田,旱年逼租,农夫就到做泾州营田官的段太尉那里告发他,后被蛮横的焦令谌毒打,段太尉很悲痛,亲自为伤者疗伤喂饭,并替他还租。
D.段太尉无奈之下接受了朱泚送的三百匹大绫,但并未留在家里,而是送到自己供事的司农治事堂,放在了屋梁上。直到朱泚谋反,太尉死,此物还原封未动。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4分)
(2)督责益急,无以偿,即告太尉。(3分)
(3)过岐,朱泚幸致货币,慎勿纳。(3分)
14.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 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4分)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小题)(6分)
(1)寄蜉蝣于天地, 。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2)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苟以天下之大, ,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3) ,渚清沙白鸟飞回。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4)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五、(12分)
16.在下面句子的横线处,另选两个人物,并化用其作品(不必完全引用)补写两个句子,做到内容连贯,句式一致。(4分)
是中国人,就有权利向上帝要一座山。杜甫需要一座泰山,让他领略“一览众山小”的豪迈; , ; ,
;毛泽东需要一座井冈山,让他胸有“凌云志”,夺取建立新中国的胜利。
17.学校要举行课本剧汇报表演,请你结合剧情内容写一段串联词,将下面两个节目串联起来。要求衔接自然,简明得体,不超过40字。(4分)
第一个节目《雷雨》演出结束——
串联词 。
下面请观看第二个节目《罗密欧与朱丽叶》,由高二一班演出。
18.下面“中国”的英语拼写中“i”少了一点,请你发挥想象,用某一图形或标志来代替这一点,并阐释添加这一图形或标志的含义。(4分)

 

 

(1)添加的图形或标志(用文字表述):
(2) 含义:
六、选做题,从(一)(二)中任选一题作答。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18分)
听 雨
季羡林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如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
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代蒋捷的《虞美人》了: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差别。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性。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
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我最爱的二月兰正在开着花。它们拼命从泥土中挣扎出来。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
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脑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久久不停。
(选自散文集《二月兰》)                         (http://www.51985211.com)
19、作者为什么说“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20、文章引用了蒋捷的《虞美人》一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4分)

21、第六段中“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分)

22、作为一代大儒,季羡林先生身上有着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哪些特点?结合全文简要回答。(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臧克家:诗比人更长寿
念过中学的人,没有谁不熟悉这么一段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中国当代诗坛大师臧克家的《有的人》教育了几代人追求真善美,以耐人寻味而深深“烙印”在亿万国人脑海里 。
臧克家从小生活在一个诗的王国,家庭的文化空气很浓。父亲和祖父都好诗,他的庶祖母给他讲《聊斋》,说《水浒》,话《西游记》,“这些故事,常引出我同情的眼泪和美好的幻想。”臧克家永久也不能磨灭这些在心上打上深深的印记。
小克家喜欢整天跟穷人的孩子在一起,“我同情他们,热爱他们。童年的一段乡村生活,使我认识了人间的穷愁、疾苦和贫富的悬殊。同是,纯朴、刻苦、良善……我的脉管里流入了农民的血。我高兴,有人说我是‘农民诗人’。不错,我是‘泥土里的人’。”
1923年,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臧克家接受到“五四”新文学思潮的影响。这时期,他读的新诗很多,如饥似渴地吞咽下去;也写了不少诗作。1930年,臧克家被国立青岛大学破格录取。这期间,在闻先生的指导下,他以难民、洋车夫、渔翁等一些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为着笔点,创作了不少好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朱自清评曰:“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王统照称道:“(臧克家的出现)真像在今日的诗坛上掠过一道火光。”
臧老经历了20世纪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的全部过程,入过学,做过战,随军采访,主编杂志……这种生活境地、职业的变更,令诗人有了更丰富更鲜活的生活素材,也正是这些,触发了诗人的灵感。也正是这样,他在诗中抒发一个热血诗人的沸腾之情。激情勃发的臧克家,由“农民诗人”成了“人民诗人”。
臧老的床头高高的排放着一摞摞书刊,上面少不了他的圈圈点点或评论。他历来嗜书如命,到老年却自觉心里空虚,因此更以补课的心情拼命读书。他每天用于读书的时间不少于全部活动的三分之一,孤灯夜读,思接千载,名篇佳作,会心动情,是他生活的又一大乐趣。
他不仅读,而且写。其中,不少文章文情并茂,精辟独到颇有见地。臧克家从不想自己“来日无多”,只是笔耕不辍,依旧诗涌成潮,虽在文坛已耕耘了60多年,但他那颗跳动的诗心充满活力。他从未停止过写作,就是在病魔缠身、卧床不起的情况下仍不放下手中的笔。他把写作视为与病魔斗争的一种手段,进入九秩仍坚持天天定时伏案工作。近年,他还出版了《臧克家古典诗文欣赏集》、《臧克家序跋选》、《放歌新岁月》,并主编了《毛主席诗词鉴赏》等书籍。尽管因为年长,作品数量大为减少,但诗的内涵却愈加醇厚。诗作《我》寥寥10字,却滚热发烫:“我,/一团火。/灼人,/也将自焚。”这诗是他性格、人格的写照。
以往每年,请求题词、题诗、题名、作序、写评论的接连不断,来访者络绎不绝,这可忙坏了我们的臧老,挤占了本来很忙的诗人时间。然而,热心肠的臧克家只是尽最大的能力“应酬”,再累也心甘情愿。在臧克家的心目中,感情这座天平上,友情的砝码是重于亲情的——他对朋友的满腔热情真像火一般炽烈。
诗人还有一个特别而又不特别的爱好,那便是喜爱跟孩子在一块。老先生已经走过了99个人生历程,99个春秋使他经历了世间沧桑,饱览了人生百态,晚年的他依然童趣不失、笑声爽朗。以前每次散步,小朋友见到了他,总是老远就“臧爷爷”喊个不停。他们的臧爷爷也乐于与他们在一起捉迷藏或踢沙包,这时候,臧老也变成了“老天真”。当小孩有什么不快的事时,也乐意哭着找臧爷爷说个痛快。这时,臧老只得边哄小孩别哭边给些糖果他们吃。在孩子们中间,他成了“孩子王”,童心十足。他在散文《我和孩子》中写道:“我喜欢这许许多多的小朋友,自己好似变成了他们当中的一人。”同时,诗人甚为关心儿童事业的发展。“年景虽云暮,玮光犹灿然”,他的诗句唱出了自己的夕阳情,从中可以感到老诗人一颗年轻的心在搏动。在“希望工程”刚开始启动时,他便长期资助甘肃武威市失学女孩常清玉;一次,某地“希望工程”向他求字,他二话没说,当即写了“爱心如火”4个大字,表现出诗人的激情和爱心;中国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破土动工,他得知后无偿捐献自己刚收到的10000元著作稿酬……
臧克家当年为纪念鲁迅而作的《有的人》,今天,用来送别诗人自己仍是最好的挽歌:“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9、本文引用《有的人》中的诗句开篇结尾,这样写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20、为什么说臧克家由“农民诗人”变成了“人民诗人”?(4分)

21、传记往往撷取传主的几个侧面加以介绍,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臧克家的?(4分)

22、探究思考臧克家的艺术人生,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诗人?(6分)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当土地供给你营养,让你不断攀向高处时,你得低下头来看看土地的面容和伤痕。人往高处走,高处有无尽的奇观;水往低处流,低处更多的是需要爱心浇灌的土地。人到了高处才觉得低处的广阔,但是人只有在低处,才可以看到山的高伟。
   人生时时都要面对高处与低处。
   请以“看高处与看低处”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内容应在话题范围之内,文题自拟,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一、
1.C.(前倨后恭jù 衣袂mèi 犄角 jī )
2.A.(集腋成裘 涣然冰释 熨帖 )
3.D(“领悟”:理解。“领会”:领略事物而有所体会;“陪衬”:陪衬的事物。“映衬”:映照,衬托;“暗淡”:多指光线昏暗,不明亮;也指色彩。“黯淡”:指色彩暗淡)
4.B.(实至名归: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业绩,相应的声誉自然就随之而来。也说实至名随;因人成事:依赖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不时之需:随时的需要;探囊取物:伸手到袋子里取东西,比喻能够轻而易举得办成某件事情)
5.D(A成分残缺,在“三鹿奶粉致肾病”后加“的问题”;B“过程”与“艰巨”搭配不当;C结构混乱,应把“3000万人民币”提到“‘飞天’航天服”之前且再加“的”字)
二、
6、A (A项的大前提,是泛说,不是论据材料)
7、B(A项不顾“作为殷人的图腾形象”这一限制,概括对象不当。C、D均是以偏概全)
8、D (A项“此时”限制不当。B项“最早的历史记载”说法不妥。C项只证明凤鸟是殷人图腾,没有提及发展过程)
三、
9.A(领:兼任)
10.C(A如果,副词/尚且,副词;B介词“把”/连词,表修饰C就,连词,表顺承;D怎么,副词/什么,代词)
11.A(B①表现段太尉做事讲究策略;C②表现段太尉廉洁;D①非指太尉之事)
12.D(应是段太尉的女婿接受了财物)
四、
13.(1)您如果能任命我担任都虞候,(就)能替您制止骚乱,使您的百姓不受侵害。(注意“诚”“某”“已”等字的翻译且句子通顺。满分4分)
(2)(焦令谌)催逼得更厉害,(农夫)无法偿还,就告到太尉那里(注意“益”“无以”“即”等字的翻译且句子通顺。满分3分)
(3)经过岐州时,朱泚可能赠送财物,千万不要接受它。
(注意“幸”“货币”“慎”等字的翻译且句子通顺。满分3分)
14.(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
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15、(1)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2)落霞与孤鹜齐飞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3)风急天高猿啸哀 无边落木萧萧下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五、
16.答案示例:李白需要一座天姥山,让他追求“日月照耀金银台”的光明与自由;苏轼需要一座庐山,让他认识“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17.答案示例一:旧中国的雷雨令我们震撼。让我们走出雷雨,穿越时空,去聆听一曲爱情与自由的悲壮赞歌。示例二:雷雨阵阵,埋葬了旧中国一个错乱的时代;爱情悲壮,谱写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赞歌。
18、答案示例:添加的图形或标志(用文字表述)——用台湾岛的形状来代替这一点。(2分)
添加的含义——有了“台湾”这一点,才是一个完整的中国。(2分)
六、
(一)19、从常理角度看,作者研究学问、写作文章需要安静的环境,雨声应该是讨厌的;(2分)为下文写作者听雨不烦反乐作铺垫,通过对比突出作者听雨的快乐。(2分)
20、作者与蒋捷两人年龄不同,听雨的心境也不同。蒋捷是中年听雨就谈“悲欢离合总无情”,作者已到望九之年听雨却“兴高采烈”。(2分)通过对比,突出作者听雨的喜悦,表现他心系农民(或“关注民生”等)的情怀。(2分)
21、作者听雨并不是像古代文人那样追求雅致(或借雨抒发个人情感),(2分)而是为麦田久旱后喜逢甘霖感到高兴,他想到的是“俗事”。(2分)
22、参考示例:①作者关注民生,心系农民,心忧天下,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②老当益壮,年近九旬还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有着高尚的精神追求;③对景物之美和人生之美有着细腻的感受。
(二)19、首尾呼应,深化主题;(2分)突出了臧克家非凡的诗歌成就和高尚的人格魅力。(2分)
20、童年生活在农村深受农民的影响,同情、热爱农民,为农民和底层小人物呐喊;(2分)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生活更丰富,题材更广阔,成了人民的代言人。(2分)
21、成长经历和诗歌创作成就;读书写作的执着追求;童心未泯、爱心如火的人生境界。(酌情判分)
22、深入生活,热爱人民,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读书学习,笔耕不辍;饱含激情,充满爱心。
七、
参照高考标准
附:文言参考译文:
段太尉刚任泾州刺史时,汾阳王郭子仪以副元帅的身份住在蒲州。郭子仪的儿子郭晞任尚书,兼任行营节度使,驻扎在邠州,放纵其士卒横行不法。邠地懒惰、贪婪、凶残、邪恶之人,大都用财物行贿,把自己的名字混进军队里,就可以胡作非为。官吏不能干涉。邠宁节度使白孝德因为汾阳王郭子仪的缘故,忧虑不敢说。太尉从泾州把有关情况禀告邠宁节度使衙门,希望能商议此事。到了节度使衙门就对白孝德说:“皇上把老百姓交给您治理,您看见老百姓被暴徒伤害,依然安闲自在,如果引起大乱,怎么办?”白孝德说:“愿听从您的指教。”太尉说:“现在不忍心老百姓没有敌人侵扰而遭杀害,以乱天子边地安危之事。您若任命我担任都虞候,我能替您制止骚乱,使您的百姓不受侵害。”白孝德就按太尉的请求任命他为都虞候。太尉暂任都虞候一个月后,郭晞手下的士兵十七人入城拿酒,又用刀刺伤了酿酒的技工,打坏了酿酒的器皿,酒流入沟中。太尉布置士兵逮捕了这十七人,把他们的头都砍下来挂在长矛上,竖立在城门外。郭晞全营士兵大肆喧哗,全部披上铠甲。白孝德大为震惊恐慌,太尉回答说:“不要紧,请让我到军营中去劝说。”白孝德派了几十个人跟随太尉,太尉把他们全部辞退了。解下佩刀。挑了一个年老而跛脚的牵马,来到郭晞军门下,营内全副武装的士兵冲了出来,全都惊愕了。太尉于是开导他们说:“郭尚书难道亏待你们了吗?副元帅难道亏待你们了吗?为什么要用变乱来败坏郭家的名声?替我禀告郭尚书,请他出来听我解释。”郭晞出来见太尉,太尉说:“副元帅功勋充满天地之间,应当力求全始全终。大乱从您军中产生,人们都会说您倚仗副元帅,不管束士兵,这样一来,那么郭家的功名还能保存多少呢?”话没说完,郭晞一再拜谢说:“有幸蒙您用大道理来教导我,恩惠很大,我愿意带领全军听从您的命令。”第二天一大早,同至白孝德住所,道歉说自己无能,请允许改正错误。从这以后邠州没有发生祸乱。
在此以前,太尉在泾州担任营田官。泾州大将焦令谌夺取民田,占为已有,多达几十顷,租给农夫耕种,说:“谷子将成熟时,一半归我。”这一年大旱,田野草都不长。(焦令谌)催逼得更厉害,(农夫)无法偿还,就告到太尉那里。太尉写了判决书,语言很是谦和,派人求见并劝说焦令谌。令谌大怒,将农夫叫了去说:“我难道怕段某吗?怎么竟敢说我!”拿判决书铺在农夫背上,用大杖打了他二十杖,农夫快死了,将他抬至太尉衙门的庭院,太尉大哭,立即亲自取水洗去农夫身上的血污,撕破自己的衣裳,包扎农夫的伤口,亲手敷上良药,早晚亲自先给农夫喂食物,然后自己才吃。将自己的坐骑卖掉,买谷子代农夫偿还地租,不让那农夫知道。临时驻扎在径州的淮西军统帅尹少荣,是个刚强正直之士。来到焦令谌的住处,见到焦令谌大骂说:“总之你的为人,是不顾天灾、冒犯长者、责打无罪之辈,还收取仁义之人的谷子,使段先生进出无马骑。你将凭什么面对天地!”焦令谌虽然凶暴傲慢,但是,听了尹少荣的话却也深感惭愧。汗流浃背。
等到太尉自泾州节度使被征召为司农卿时,告诫他的亲属说:“经过岐州时,朱泚可能赠送财物,千万不要接受财物。”待到过歧州时,朱泚坚决要赠送大绫三百匹。太尉女婿韦晤坚决拒绝,而得不到同意。到了京都,太尉大发脾气说:“你们果真没有听我的话!但是终究不能将这些东西放在我们家里。”就把这三百匹大绫送到司农卿官府治事大堂,安放在梁木上面。朱泚谋反以后,太尉被杀,官吏将“栖木梁上”之事告诉了朱泚,朱泚让人将大绫取下来一看,只见原来封条上的标志都还保存着。


加入家长群

QQ扫一扫,加入家长群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关注抖音号

抖音扫一扫,立即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