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模过后,距离高考又近了一步。
对于考生来说,在最后一阶段,除了做好日常的复习之外,还需要注意心态的调整。
俗话说,天天好心情,事情自然成。
但,堆积如山的练习题、频繁的测试让考生们应接不暇。
那么,在最后一阶段,考生们如何调整心态?如何提高应对大考的能力呢?
今天考学君邀请到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孙亚灵老师与大家聊聊大考前心理调适的那些事儿。
一起来看看吧!
树立信心
在孙亚灵看来,考生要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实力和考试技巧,二是强烈的自信心和积极的心理暗示,三是适度的焦虑和放松训练,四是良好的外部环境。
孙亚灵说,知识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考生只有将知识理解透彻,才能够取得好的成绩。
而在知识理解透彻之后,考生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
如数学,考生在拿到试卷以后要迅速浏览一下卷子,分析哪些试题是十分有把握的,哪些是需要经过思考的,哪些是一看就没有戏的。
“这样就可以用比较短的时间把一些分先拿到。”孙亚灵解释道。
孙亚灵表示,技巧掌握以后,考生还要有自信心和积极的心理暗示。
孙亚灵说,如果一个考生对考试怀有强烈的期盼感,热切期盼考试的到来,那这个考生在考试中比较容易发挥好。而一旦考生害怕考试,则考生的成绩自然不会有较大的提高。
不过,在孙亚灵看来,同样基础的考生,如果自信心不一样,考出的结果也会有所差别。
那么,考生如何树立自信,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呢?
孙亚灵给出了她的一些建议。
孙亚灵说,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激励专家,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信的训练。
这些训练方式包括学会微笑、昂首挺胸向前走、发现自身的优点与长处、多与人交流、找出生活中开心的事、合理设置目标、哪怕生活中再小的成功也要说出来、锻炼身体、拍有自信笑容的照片等。
而积极的心理暗示则有不错、很棒、可以把事情做好等简短的暗示语。
缓解焦虑
孙亚灵表示,考生在考试前90%的心理问题都与焦虑有关系,但是,焦虑并不都是无益的。
如果考前有适当的心理焦虑,它能够让考生在考试的时候精神更加集中,注意力进入到考试的状态。只有焦虑程度过高或是过低的时候才会影响学习的效率。
那么,焦虑的考生一般都有哪些症状呢?
孙亚灵解释,焦虑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种情况。
轻度的焦虑一般有心神不宁、睡眠质量下降、学习效率下降;中度的焦虑表现时常是大脑一片空白,不能正常思考,有些考生会彻夜失眠,甚至会出现幻听现象;严重的焦虑,有些考生一进学校就开始身体不适,如肚子疼、胃疼、出汗。
考生如何化解和应对出现的考试焦虑呢?
孙亚灵给出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建议:
一、制定详细的作息计划和备考计划,复习的时候做到忙而不乱。
二、把自己的生物钟节律逐渐向大考科目安排的时间靠拢。
三、平时要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抓住自己最佳的记忆和注意力时间来学习。
四、确立合理的目标,强化自信,给自己正面的暗示语。
五、注重学习过程,看淡考试结果,必要的时候寻求专业老师的帮助,帮助自己调整到考前最好的状态。
孙亚灵表示,高考对每一位考生来说都是人生道路上的重要选择,高考取得优异的成绩是每一位考生和家长的深切希望,正确对待考试焦虑并积极应对是每一位考生应有的态度。
考前忌讳
哪些是考前需要忌讳的呢?对此,孙亚灵老师也给出了她自己的一些看法:
1、只挑软柿子,不啃硬骨头
每个考生都有自己喜欢的学科和厌烦的学科,对于喜欢的学科就像是喜欢的美食,总是挑着吃,而厌烦的学科则像是难于下咽的食物。
对于厌烦的学科,考生只有在认识到它有用的时候,才会心不甘情不愿学一点。
孙亚灵建议考生要补齐短板,在学好喜欢科目的同时,也要在其他科目上下功夫。
2、舍弃锻炼,没有充沛的精力来应战
高考是漫长的体力和脑力上的考验,没有好的体力很难应付繁重的学习任务。
孙亚灵建议考生要保持锻炼的习惯,适当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质,缓解压力,而且也能够对大脑带来帮助。
3、单打独斗,不与老师合作
无论考生学习多么优异,高考的复习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考试是第一次,但是对于学校的老师来说,他们已经经历过很多次,已经有丰富的备考经验。
孙亚灵建议考生一定要跟随老师的复习节奏,科学合理地安排复习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