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志愿传奇

距离2025年高考245

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选择。

您所在的位置: 新考网(原中国大学在线)>>写作指导 > 正文内容

2017届成都市“一诊”作文“深井救人”立意分析

作者:  时间: 2017-04-15

  作者:四川省新津中学 王贞鹏

  一、【原题回放】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①2012年8月13日,在北京,3岁男孩明明在京旺建材城门口踢球时,不幸坠入一口深95米、直径42厘米的空调井中。明明最终没有救上来,因打捞难度巨大,孩子只能就地掩埋,长眠井下。

  ②2016年11月6日,保定6岁男童聪聪跟着父亲在地里收白菜时,不慎跌落40米深的枯井中。消息传出后,当地各方力量一直不间断实施救援,热心人士也从四面八方赶来,并送来物资、现金等物品,形成强大的后勤保障,试图联手创造一个生命的奇迹。2016年11月10日夜间,坠井男童被发现,奇迹却没有发生,孩子不幸已无生命体征。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阐述你的思考和理由。要求: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立意分析】

  本次作文属于材料型作文,而且属于材料叠加型。对于这种作文,在审题时,要采取先求交集再找差异的方法。即两则材料共同的核心材料是什么,两则材料核心差异又是什么。

  按这种思路,我们可以得出两则材料共同的核心材料面对孩子坠井这个事实,政府都在第一时间采取营救。材料的差异在于,材料一政府营救不彻底,也没民间力量的参与,材料二不仅政府积极营救,而且汇聚了民间力量。

  审题的误区,考生只抓一个材料,要么着力于材料一,要么着力于材料二。得出《井盖到哪里去了》《团结就是力量》《爱心汇聚力量》《谁偷走了井盖》等立意,这些立意都存在问题,有的算合题,不是最佳立意。

  实际上,两则材料都在讲营救孩子,但材料一隐含着政府在施救过程中的价值判断,因代价太大,就地掩埋孩子,施救不彻底,着眼于代价,将物的价值置于首位。而材料二,政府和民间力量一道彻底施救,将人的价值置于首位。

  所以,本次作文的比较好的立意为《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人的生命利益至上》《人的生命大于天》等。

  至于网络上,有人分析本次作文立意为《你尽可以消灭他,但却打不倒他》,完全是不责任的分析,我不知道这个立意是从哪里掉下来的。关键是这种作文立意分析在朋友的微信圈里流传,以讹传讹,贻害无穷。

  还有,本次作文在审题上有一定的难度,我猜想,能正确立意的学生不多。“一诊”考试作文考材料作文,而是材料叠加型,这是出乎我们一线教师意料的。这个作文材料新鲜,很有时代性,引导考生关注时代,而且关注人本身,在这一点上是值得称道的。

  2017届成都市“一诊”作文(“深井救人”)立意分析、考场作文及作文评讲课件

  作文题直接从现实生活取材,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生命,关注儿童安全,具有思辨性。

  同时这道题给学生的认知是容易写,难偏题,但是难以深刻和新颖。

  这必然引导此后的作文复习多多关注审题,重视整体阅读读懂材料。

  与2016年全国丙卷作文题相比,成都一诊由全国卷的一个叙事材料变为两个近似的叙事材料。

  当然在表述上,第一则材料可以更精准。如,救援内容可详细一点;再如“明明最终没有救上来,因打捞难度巨大,孩子只能就地掩埋,长眠井下”这句,可以这样表述:“明明最终没有救上来,因打捞难度巨大,孩子的尸体只能就地掩埋,长眠井下。”加上“尸体”二字,避免学生的误读。

  2作文审题立意分析

  (1)审题

  概括材料主要内容。首先两则材料大同小异,性质相同,可以抓主要的,求同存异。

  同:儿童不幸坠井,虽救援终身亡。

  异:前者孩子强调坠井身亡,后者强调救援感天动地。

  (2)立意

  A、思考点

  a儿童坠井,生命虽然没有能挽救,但不惜代价的救援,表现了社会对生命的重视和温情。

  b儿童坠井身亡,谁之过?

  c救援坠井儿童的感动背后的痛思。

  B、立意

  a、生命至高无上,救援彰显温暖

  b、建立健全安全预防机制,防患于未然——宁可平安而不需感动

  c、预防先行,救援及至——让儿童有保障地平安成长


 


加入家长群

QQ扫一扫,加入家长群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关注抖音号

抖音扫一扫,立即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