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大多数改名高校只是从某某学院变成了某某大学,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1993年,中央民族学院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1994年,北京外国语学院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
1999年,自大学扩招后,高校花名册的变化一年比一年多。
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2000年北京医科大学并入北京大学,这随即成为高校合并改名的两起标志性事件。
中国人奉行“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讲的是做人要有气节不能乱改名,但在“堂堂大学”看来失节是小事,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校名。现在大学都产业化了,加上扩招,各家都要使出浑身解数争取优秀生源。靠口碑,靠大师,靠教学科研,靠人文环境等是争取生源之道,相信每个高校都明白这个浅显的道理。但是这些资源和优势不是一朝一夕能成的,而一个学校从申报新校名到审批一两年时间就够了(当然不乏多年争取却无成者)。因此改名成了最快捷的方式,这种投机取巧的做法,体现的是学术上的浮躁。
现在很多高校改名,都抢着冠名诸如“科技”、“理工”、“财经”、“商业”等热门名词,坐落于一个小地方,争取冠个“省会名”、以次体现自己的“高贵地位”。一些大学改名则是为了生存,为了广招生源,为了获得更多的拨款,有些则纯粹是攀比心和虚荣心在作祟。如果教学质量提不上去,办学仍然缺乏内功和实力,只是换了个时髦好听的校名,那样只会给人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感觉,离开大学应有的精神就更远了。更有人认为,大学改名“变脸”是缺乏办学信心,缺乏务实意识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