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外院校较为明显
在今年的平行志愿填报中,如何分析与运用以往的录取分数是个难点,而以往“大小年”院校的填报,更是难上加难。填报此类院校,首先应了解大小年院校产生的特点,一志愿填报某校或专业的考生多于其招生计划,报考的人数特别多,水涨船升,结果最低录取分数抬高,称为该校或专业的“大年”。反之,由于报考的人数少,录取分数跌落,称之为“小年”。
“大小年”现象是顺序志愿的一种特殊现象,在北大、清华等顶尖名校并不显著,在省内招生计划多的院校也不显著,但在省外院校尤其是热门院校和招生计划少的院校很显著,有的一年大一年小,较有规律,有的是间隔两年交替出现,有的则规律不明显,令人琢磨不定。
考生直接参照前一“小年”录取分数选定院校,结果碰上该校“大年”而落马的情况屡见不鲜。这类招生数量少的院校时常大起大落,对考生杀伤力较大。在顺序志愿中,选为二志愿的学校常常又早在一志愿里录满,只能落入下一批次。
“大小年”影响最低分
“大小年”现象的产生主要是报考心理使然。人们往往有避高趋低的心理,由于考生看到上年某校录取分数低,就蜂拥而上,结果把分数抬高。
而接下来,第二年考生畏其分高,避之唯恐不及,望而却步,造成第一志愿生源不足,录取分数跌落,这就形成一高一低的波动规律,从此循环往复。但在其他偶发因素(如题目难度、标准分改原始分、录取方式变化)影响下,有时也破坏了其规律性。一所院校某年的分数线与批次线的距离(分差)可以看出其大年小年。大小年对平均录取分数有影响,但不是很大,尤其对招生数量大的院校影响较小,但对录取最低分来说,影响就较大了。
大小年主要影响第一志愿录取,例如中央财经大学(在重点批录取)去年在福建是“小年”,计划招生42人,第一志愿填报该校有49人,其中一个分数段出现断档现象,超过本一线10分以下的有16人。最低录取分仅超本一线2分,胆大的低分考生居然“瞎猫撞上死老鼠”,出现名校录取低分的“奇观”,顺序志愿的博奕色彩可见一斑。
应参考前几年录取分数
建议在参考运用以往院校录取数据时,应同时参考前几年数据,看其是否具有“大小年”变化,规律性强不强,最好能根据分差走势判断出今年是“大年”还是“小年”,以修正运用以往录取数据。
其次应准确定位,“大小年”现象是志愿优先的一种特殊现象。随着平行志愿的实施,断档和扎堆现象大大减少,“大小年”现象逐渐缓解,经过若干年后,录取平均分数将趋于平稳。而今年刚实行平行志愿,在参考以往录取分数时,要注意以往“大小年”院校的录取分数可能会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