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翻看招考计划,你会发现好多大学都标注着多个校区。据统计,39所985高校已经运行和拟建的校区总数量达到140个,平均每所高校的校区超过3个,甚至有的大学的校区多达5个以上。比如,吉林大学有6个校区,浙江大学有8个校区,山东大学有9个校区。网上有人统计了部分高校的校区,见下表,可供广大考生及家长参考。

那么,高校多个校区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多个校区对考生到底有什么影响呢?
1.多校区办学的形成原因

高校多个校区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高校合并。不少学校是由几个学校合并而成的,原来的各个学校分散在不同地方,合并后就有了不同的校区,比如四川大学由原来的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和华西医科大学三所高校强强合并而成,因此就形成了四川大学望江校区(原四川大学和成都科技大学仅一条街之隔,因此合并后仍在同一校区)和四川大学华西校区。这种情况下,几个校区一般是在同一个城市。
(2)学校扩建新校区。教育产业化以后,很多学校的等级提高了,规模也要相应扩大,但是原来的土地面积不够,又难以就近征地,只能去其他地方发展。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很多学校开始大规模兴建新校区。例如,南京大学目前拥有仙林、鼓楼、浦口三个校区,复旦大学在2003年分别在上海杨浦区和浦东新区建设了江湾校区和张江校区。当然,新校区有可能在同城,也有可能在不同的城市,比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其本部在哈尔滨,而其威海校区则在山东威海。
(3)历史原因。有的学校当初建校时在北京或其他城市,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搬迁到其他地方。1977年恢复高考后,这些学校又陆续在北京或其他城市“东山再起”,结果形成了“一个校名,两块牌子”的局面。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武汉)、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北京、徐州)、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北京、华东)、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北京、保定)。这类学校分属不同地域,但实际上已分成了两个不同的学校,不再具有从属关系。比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就是两个学校,招生也是分开招生。
2.多校区办学对学生的影响

多校区办学拓展了办学空间,增加了办学资源。大学新校区的硬件配套更完善,教学设施比较先进,住宿条件也比较好,学生的活动空间也比较大。例如,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占地面积超过3000亩,校园风光优美,校园的基础设施非常好,教学设施和实验设施都比较先进。但多校区办学带来的好处更多体现在学校层面,对于广大学子来说,新校区办学存在很多问题。
(1)交通不便、生活不便
多校区办学首先遇到的就是交通问题,尤其是各大学新建的校区,一般都处于比较偏远的郊区。学生要经受各种交通不便之苦。比如西北工业大学的新校区长安校区位于秦岭北麓之下,依山傍水,风景十分优美,但距离市区30多公里。乘校车到市区至少要一个多小时,一个往返就得花掉近3个小时,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再如,山东大学拟在离济南市区37公里之外的章丘郊区建设8900亩主校区,不仅远离济南市区,甚至远离章丘市区。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的津南新校区被戏称为“大农村”;东北大学的浑南校区四周是一片农田;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更是直接建在了填海造田的地基之上。虽然高校各校区间有校车到达,但车次、频率、时间上仍有诸多问题,不可能充分、及时地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很多学生可能有这样的经历:排队一小时,快到自己的时候满座了,只能眼睁睁看着校车远去,不得已去赶公交。问题是很多偏远的校区连公交车都没有,只能去坐三轮车或者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必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由于大部分高校的新校区都处在偏远的郊区,很多校区周围都非常的空旷,很多地方连个像样的商店也没有,如果同学之间需要购物或者聚会,就非常不便。另外一个对学生影响较大的就是找工作实习的时候。大部分实习单位均在市区,很多招聘会也通常在市区的主校区。因此,学生要去实习单位或者参加招聘会时将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教学资源分散,学校文化历史割裂
多校区办学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学科分裂,学科之间,低年级和高年级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受阻等问题,尤其对于新建立的校区,这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在大学当中,学科之间的交流比较紧密,学科之间的融合也比较容易。在新校区建成后,人为地将部分学科规划到了新校区,学科之间的联系就被人为割裂开来,导致学科之间的交往频率直线降低。不少老师在这个校区上课,但是科研所需实验设备却被布局到了另一个校区,只能赶到另一个校区做实验,学生普遍感觉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时间少、频率低。一般高校的文化、艺术、体育活动主要集中在老校区,图书、资料等学习资源在新老校区之间的分布不均衡。在许多学生看来,在新校区生活无异于“被流放”。很多学生认为,原本报考一所名校,所期待的就是“能够在百年老校的校园中感受文化的浸润”,没想到最终“却是在‘文化沙漠’之中苦苦煎熬”。
3.考生报考时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录取方式
考生需要注意的是,很多高校的部分校区与该高校是分别独立招生的,或者在不同批次招生。比如,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等,这些分校在招生时与总校分别招生,分别以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和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招生,而不是以山东大学和东北大学的名称招生。当初建校时,这些分校都在二本批次录取,后来“羽翼渐丰”,如今已经全部晋升到一本院校的行列。考生在报考这类院校时一定要仔细核对信息。
(2)注意区分独立学院和校区
经常有考生看到诸如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四川大学锦江学院等学校,就误认为是这些学校的某个校区或者分校。但实际上这类学校是挂名校旗号的独立学院,由于独立学院在多数省份被安排在三本批次录取,所以这类学校也俗称“三本”。这些独立学院除了以著名大学冠名以外,和这些名校的录取批次,培养模式,毕业证等都完全不同。考生在报考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
考生在填报志愿时,除了要注意招生方式,区分独立学院与校区之外,还应仔细考察一下这些校区有多少个校区,你所报考的专业主要在哪个校区学习。如果你想到一个繁华的都市上学,那就更要考察清楚了,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到报考院校参观一下,做一个实地考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