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志愿传奇

距离2025年高考266

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选择。

您所在的位置: 新考网(原中国大学在线)>>最新试题 > 正文内容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上海市2008学年第一学期黄浦区高三语文期末统考试题

作者:  时间: 2017-10-18

(完卷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6分)
(1)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如李白(公元701-762年)在《把酒问月》中写道: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2)而三百年后,苏轼(公元1037-1101年)作了《水调歌头》,他写道: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在咏诵这些诗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尽管李白、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的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了,但这些几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诗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
(4)同样,我们现在阅读莎士比亚的著作,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文或译文,也有着和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和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
(5)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6)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这种抽象通常被称为自然定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是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7)在科学中,人们研究物质的结构,知道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原子又都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中子组成,质子、中子又由夸克组成等等。人们认识了物质的基本结构,进而去认识世界和宇宙。
(8)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科学上有两个关键性的发现,它们看上去似乎有些神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关。一个是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另一个是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前者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实验依据,后者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正是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世纪的科技发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射线技术、半导体、超导体、超级计算机等等,才得以存在。因此,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
(9)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不同于自然现象的普遍性,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的自然现象。它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这个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植根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尽管科学的普遍性和艺术的普遍性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
(10)因此,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密切相联的。对艺术的美学鉴赏和对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随后的感受升华与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和促进,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吗?而没有智慧的情感能够达到完美的意境吗?所以,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普遍性一定植根于自然,而对自然的探索则是人类创造性的最崇高的表现。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1、第(5)段中“反响”的意思是(2分)

2、作者在文章中列举李白、苏轼的诗词,还举了莎士比亚的戏剧,其主要的目的是(3分)

3、科学家的劳动和艺术家的“创造”其共同点是(2分)

4、第8段说明的主要问题是(3分 ) (  )
A、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变化
B、科学原理的普遍性
C、科学发现的重要性
D、20世纪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
5、“科学的普遍性和艺术的普遍性并不完全相同”,其原因是(3分)

6、根据课文内容,简要说明科学、艺术、智慧、情感的相互关系(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21分)
流泪的滕王阁
(1)江畔小舟、轻摇的芦苇、南来聚拢的风……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
  (2)我在滕王阁的一隅,独想王勃。
  (3)游人的思绪如牵强的秋风,薄薄地依偎在滕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里。站在清冷的滕王阁上,睁眼闭眼间全是王勃清瘦忧郁的神情。斜阳拥抱着欲泣的滕王阁,阁影斜斜地躺在江水里荡漾。帝王君子犹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寂寞的阁上,觥筹交错的场景不复存在,诗弦管乐也只是附和。我坐在阁的阶梯上,独自听江的声音,江波的皱褶里藏着绝代的才子王勃。
  (4)阁的忧伤无声息地让我追随。每一寸楼板、每一株丹朱都在我的心弦上颤动。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流泪的滕王阁日日孤寂地走入我梦中,独自徘徊复徘徊。我找不到王勃的诗句,无数醒着的黑暗的夜里,枕着阁影到天明。
  (5)有人说: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在朝堂上得不到肯定的滕王,一再遭谴受贬,然而层层不得意却抹不掉他悠游于世,歌舞人生的脾性。贬到赣江边任小刺史,他仍意兴遄飞地要为自己建一座阁“拍檀板唱歌,举金樽喝酒”,吸引文人才子登临放歌。那个仲秋的日子,王勃的“独角戏”正演着。他深望着水天相接的江面,感慨人生如江面枝柯,沉浮复浮沉,一腔激情和渴望却在纸上无羁地飘洒,洋洋一派文章,力透纸背的全是对生活的向往。有人说“厚积”是为了“厚发”,王勃客居剑南数年,终有了其巅峰之作。滕王阁只不过是显其巅峰昂然之姿的一种凭借罢了。此时的长安,或许已将王勃淡忘得一干二净。谁会在抚筝时,思绪在筝上游移间,想起王勃?如今,赣江畔的孤鹜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
  (6)“物是人非事事休”,游人仍在阁上徘徊流连,眺望阁外水云间,心似江水茫茫,欲拍阑干。浅云灰灰地衬着阁,如一双饱蓄泪水的眼睑。
  (7)扁舟载着一截悠悠的阁影,忧郁地前行,涌起的江浪层层间依稀可见当年王勃的风姿。这个自幼饱读诗书、贯通九经的青年,彳亍○1于线装书中陶陶然的青年,瑟缩在蜀地的乡居里,不再想读书之外的事情。蜀地距长安已遥遥又遥遥矣。无人识君,只有在迷惘中放纵文字:《蜀中九日》、《盛泉宴》……“每有一文,海内惊瞻”(杨炯语)。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王勃若一心为文,历史也许会重新改写吧。可惜王勃在剑南之地逍遥了两年,终究不甘寂寞,踌躇北上,到河南任参军。书生之迂,终惹大祸,龙颜大怒,险丢小命。人生沉浮反复,王勃心冷了。
(8)一片阁/躲在云层下/疲倦和黄昏的鸟一样/面对江水恸哭。江水缓缓流,终有温柔得叫人落泪的时候。一介书生咬文嚼字,终有让人品错味的时候。该张皇?迷惘?失落?还是愤懑?毕竟人生不是“数点扁舟向斜阳”那样诗意、简单而又直观。——人无语,惟有惆怅地醉去。滕王阁不在出产帝王将相的长安,站在这玲珑典雅的阁上,赣江无限风情一览无余,王勃的梦魂可以与阁相依偎至永远了。
(10)昆德拉说过: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立在水中候着○2。
  (11)王勃如断线的纸鸢一头栽进江里去了,灵魂可依附在了江中鱼儿身上?想他经行处会不会开出一江的花来,让鱼儿也欣喜,让鱼儿也惆怅。
(12)斜阳已成余晖,阁上人去,鸟去,空留一片寂寥。
【注】上元二年(675)九月九日,滕王阁重修落成,王勃省父路经南昌,于席间作出了《滕王阁序》
○1彳亍:(chichu)徘徊,走走停停。○2据《唐才子传》载,王勃因溺水而亡,终年不到30岁。
7、第5段中用“独角戏”所表达的含义是:(3分)

8、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子“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的理解。(3分)

9、结合文意,概括“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一句中“伤痕累累”的具体内容。(3分)

10、下列对本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
A、本文托物言志,借滕王阁上凭吊王勃,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
B、本文感情真挚,以极具抒情性的笔调表达了对王勃的千古追思。
C、本文记叙了王勃当年在滕王阁上写作诗赋的情景,并高度赞扬了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D、文中“赣江畔的孤骛……秋水长天的风情”这句话,意在表达对王勃的深深哀思。  
E、文中“勃在客居剑南……在水中候着”这句话,意在说明人生无常。 
F、本文叙议结合,深入剖析王勃的悲剧人生,见解独到,富有警世作用。

11、文章取名为“流泪的滕王阁”,有何含义?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12、简析本文最后一段写景的作用(4分)

(三)默写(任选6空)(6分)                             (http://www.51985211.com)
[注:考生答题超过6空,按前6空顺序评分]
13、(1) ,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袁枚《黄生借书说》)
(2) ,白发谁家翁媪。(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3)可怜后主还祠庙, 。(杜甫《登楼》)
(4)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韩愈《师说》)
(6) ,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柳永《八声甘州》)
(7)启窗而观, 。(魏学伊《核舟记》)
(8)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诉衷情 送春 (万俟咏)
一鞭清晓喜还家,宿醉困流霞①。夜来小雨新霁,双燕舞风斜。
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②。送春滋味,念远情怀,分付杨花。
【注】①流霞:美酒的泛称。②赊:远,长。
14、联系全词分析,上片第一句中的“喜”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15、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以鞭声表明启程,“困”表示酒力还未散尽。
B、 小雨初晴,燕子在风中飞舞的描写,景中寓情。
C、 “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写回望曾经的路程,心中充满历尽沧桑的复杂意绪。
D、 最后三句,表达对春天的无限留恋。
16、这首词题作“送春”,意味其主旨是写送春情怀,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7分)
任圜,京兆三原人也。为人明敏,善谈辩,见者爱其容止,及闻其论议纵横,益皆悚动。李嗣昭节度昭义,辟圜观察支使。
梁兵筑夹城围潞州,逾年而晋王薨,晋兵救潞者皆解去。嗣昭危甚,问圜去就之计,圜劝嗣昭坚守以待,不可有二心。已而,庄宗破梁夹城,闻圜为嗣昭画守计,甚嘉之。由是,益知名。其后嗣昭与庄宗有隙,圜数奉使往来,辨释谗构,嗣昭卒免于祸,圜之力也。
张文礼弑王熔,庄宗遣嗣昭讨之。嗣昭战殁,圜代将其军,号令严肃。既而,文礼子处球等闭城坚守,不可下,圜数以祸福谕镇人,镇人信之。圜尝拥兵至城下,处球登城呼圜曰:“城中兵食俱尽,而久抗王师,若泥首自归,惧无以塞责,幸公见哀,指其生路。”圜告之曰:“以子先人,固难容贷,然罚不及嗣,子可从轻。其如拒守经年,伤吾大将,一朝困竭,方布款诚,以此计之,子亦难免。然坐而待弊,曷若伏而俟命?”处球流涕曰:“公言是也!”乃遣子送状乞降,人皆称圜其言不欺。既而他将攻破镇州,处球虽见杀,而镇之吏民以尝乞降,故得保其家族者甚众。
1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义(4分)
(1)圜数以祸福谕镇人( ) (2)辨释谗构( )
(3)幸公见哀( ) (4)曷若伏而俟命( )
18、对下列“以”字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1) 而镇之吏民以尝乞降 (3) 圜数以祸福谕镇人
(2) 以此计之,子亦难免 (4) 圜劝嗣昭坚守以待
A、○1○2同 ○3○4也同
B、○1○2同 ○3○4不同
C、○1○2不同 ○3○4也不同
D、○1○2不同 ○3○4同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两个句子:(6分)
(1)已而,庄宗破梁夹城,闻圜为嗣昭画守计,甚嘉之。
(2)以子先人,固难容贷,然罚不及嗣,子可从轻。
20、选文主要写了哪些事来表现任圜“善谈辩”,请作简要概括。(3分)
21、选文在表现任圜“善谈辨”的同时,还突出了他怎样的品格?请联系选文作简要分析(2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
传是楼记
   昆山徐健庵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间命工斫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区为经史子集四种。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焉,史则日录家乘山经野史之书附焉,子则附以卜筮医药之书,集则附以乐府诗余之书。凡为橱者七十有二,部居类汇,各以其次。素标缃帙①,启钥灿然。于是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吾何以传女曹哉?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旧矣。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每欲传其土田货财,而子孙未必能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鼎彝尊斝②之物,而又未必能世宝也;欲传其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具,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娱乐也。吾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因指书而欣然笑曰:“所传者唯是矣。”遂名其楼为“传是”,而问记于琬。
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是故藏而弗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佔③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能如是乎?
   ——节选自《尧峰文钞》  
【注】①缃帙(zhì):浅黄色的书套。 ②彝(yí):古代盛酒的器具,也泛指祭器。斝(jiǎ):古代盛酒的器具。 ③ 呻佔(zhān):诵读。
22、第一段中的“诗余”是指 ;“传”是指 一类书。(2分)
23、第二段中“采其华而忘其实”的“华”喻指: (1分)
24、对“口与躬违,心与迹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语言和自身相违,心里和行动相反。
B、说的和做得相反,想的和行动相抵触。
C、口头上赞同,行动却相违;心里赞同,做的却相反。
D、口说参与,实际上没有;心里赞同,做的却相抵触。
25、为以上选文概括段意:(3分)
(1) (2)
26、根据选文,谈谈怎样才能成为“善读书者”(用自己的话分条陈述):(4分)
二 70分
27、作文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难以舍弃的“元素”,这些“元素”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请以“不能没有你”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文中不要透露个人的有关信息。

参考答案
1、 指艺术接受者、欣赏者的共鸣反映。
2、为了论证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对读者(观众)影响的普遍性。
3、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
4、B
5、科学家面对的是所有的自然现象,而艺术家面对的是整个人类。所以科学的普遍性根植的范围要大于艺术家所追求的。
6、艺术和科学都需要智慧,而要发挥发展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科学需要情感因素的促进;艺术需要智慧去完善。
7、答:第一,表现王勃当时知音难觅、不受上赏、寂寞孤独的处境,第二,说明王勃才华盖世,无人能及。
8、答:选择永远敞开的门可以让自己的人生成为坦途,而选择那扇关着的门,可能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遗憾。意在惋惜王勃没能一心为文,去敲了那扇不属于自己的官宦之门,误入官场,触怒龙颜,以至留下落泊溺水而死的遗憾。
9、答:怀才不遇,在迷茫中放纵文字;不甘寂寞,仕途中遭受重大挫折;溺水而亡,过早结束了人生。
10、BF
11、答:文章取名为“流泪的滕王阁”,实际是在写自己为王勃的际遇而感伤流泪。表达了作者对王勃怀才不遇、仕途坎坷、英年早逝的同情和惋惜。
12、答:(1)以景语作结,以景表情。斜阳已经成余晖,逝者不可追,留下的是无限的寂静,表现了作者对王勃早逝的惆怅与无奈。在内容上升华主题。(2)抒情委婉,含蓄,让读者有无限的想象空间。(3)在结构上照应前文。
13、(1)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 (2)醉里吴音相媚好
(3) 日暮聊为《梁甫吟》 (4)何当共剪西窗烛
(5)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6)不忍登高临远
(7)雕栏相望焉 (8)白沙在涅
14、①即将还家之喜,②为返家而沉醉之喜,③沿途赏美景之喜,④抛却一路艰难跋涉之喜(分付杨花)。(任答3点即可)
15、D
16、不同意。(1分)全词紧扣“喜还家”三字,通篇写景抒情,都是围绕这三个字构思下笔的。(1分)因此全词抒发的是客子即将到家时的喜悦之情。(1分)
17、多次、屡次; 化解、消除; 我、我们; 投降、请降
18、C
19、不久庄宗攻破了梁军的夹城,听说任圜给嗣昭筹划了坚守的策略,很赞许他。
以你死去的父亲定罪,本来难以饶恕,可是惩罚不应牵累后代,所以你可以从轻。
20、听他议论纵横之策,人们无不震动;为嗣昭和庄宗说和,化解了矛盾;任圜向城里人晓以利害,城里人很相信他;说服张处球派儿子送出了请降书。
21、第一,表现其忠:大兵压境时,任圜力劝嗣昭坚守以待,不可有二心;第二,表现其诚:在劝降张处球时,以实相告,感动对方。
22、词;为经书作注的书
23、文章美的形式、华丽的词藻
24、B
25、写楼主人所想:介绍藏书楼的由来,记楼主人建楼藏书的目的(记藏书楼得名的原因)
写作者所想:由藏书想到守书和读书,阐述正确的读书之道。
26、做一个善于读书的人要有正确的读书目的和良好的读书方法。读书方法:博约结合,华实俱采,追根溯源,注重学以致用。读书目的:不是哗众取宠,炫耀才学,要在事业中体现其价值。
27、按高考作文阅卷评分
附译文:(1)
任圜,为人聪明机敏,善于谈话辩论,看见他的人都喜欢他的仪容举止,等听到他议论纵横之策,(人们) 都受到震动而更加敬畏他。李嗣昭作昭仪的节度使,征召任圜任观察支使。梁兵修筑夹城围攻潞州,一年后,晋王死了,救潞州的晋国军队都解散离去了。嗣昭很害怕,问任圜去留的办法。任圜劝说嗣昭坚守,等待援兵,不应有背叛之意。不久庄宗攻破了梁军的夹城,听说任圜给嗣昭筹划了坚守的策略,很赞许他。因此(任圜)更出名了。嗣昭与庄宗有矛盾,任圜多次奉使命在他们之间穿梭往来,(为他们)说和消除了谗言离间。嗣昭终于免除了祸患,是(依靠)任圜的帮助。
张文礼杀了王镕,庄宗派遣嗣昭讨伐。嗣昭战死,任圜代替嗣昭率领军队,号令严格认真。不久张文礼的儿子张处球等闭城坚守。任圜不能攻下,(于是)多次把祸福利害告诉镇州城的百姓,百姓很相信。任圜曾率兵到城下,处球登城喊任圆说:“城中士兵、食物都(要)没了, 而长期与王师对峙, 如果(我们)以泥涂首,自辱服罪( 请求投降),又担心无法推卸罪责,幸亏您哀怜我们,(请给我们)指出生路吧。”任圜告诉他说:“依你死去的父亲(定罪),本来难以饶恕,可是惩罚不应牵累后代, 所以你可以从轻。至于你抵抗一年,伤我大将,(现在因)一时( 陷入)困境(力量)衰竭,才表达(投降)的诚恳之意, 由此说来,你的罪过也难以饶恕。这样坐而待毙,哪里赶得上请降而等待(从轻)发落呢 ?” 处球流着泪说:“您说的对啊 !”于是派儿子送出了请降书,人们都称赞任圜说话算数。不久别的将领攻破了镇州,处球虽然被杀了, 而城中的官吏百姓因为曾经请降, 所以能够保有家族的很多。
(2)
昆山徐健庵先生,在他的住宅后面造了一幢楼房,共有七间,同时命工匠砍削木材,起造大橱,贮书若干万卷,区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经部中附以经传、义疏等方面的书,史部中附以日录、家乘、山经、野史等方面的书,子部中附以卜筮、医药等方面的书,集部中附以乐府、诗余等方面的书,共有七十二个橱,按照部类置放,都有一定秩序,白色的标签,浅黄的封套,打开橱门,灿然在目。
于是先生召集儿孙,登楼而教训他们说:“我用什么东西来传给你们呢?我们徐家先世,本来就身家清白,以读书应试起家,我耳濡目染已很久了。我曾感慨那些做父祖辈的,有的想把土地家产传下去,而子孙不一定能世世代代富下去;有的想把金玉珍玩、鼎彝尊斝之类的宝贵文物传下去,而子孙又不一定能够世世宝爱这些东西;有的想把园池台榭、舞歌车马之类传下去,而子孙后代又不一定能世世享受这些娱乐。我正把这些事例看作鉴戒。那么我拿什么东西来传给你们呢?”这时他指着书高兴地笑着说:“我传给你们的,就是这些了!”于是就以“传是”两字作为楼名,而要我作一篇记。
由此可知藏书之难了。不过,我以为藏书之难还比不上守书之难,守书之难又比不上读书之难,更比不上亲身去实行了而有所体会之难。所以藏书而不能守,同不藏书没有什么两样;守住了而不能读,同守不住没有什么两样。虽然已经读了,而如果嘴上是一套,实行的又是另一套,心中想的和实际做的不一致,采了它的花而忘记了它的果实,那么就是用记诵之学来骗骗众人而欺世盗名的人了,同不读书又有什么不同呢? 古代善于读书的人,开始时博览,到最后就专攻,博览群书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广博,专攻一门也不是抱残守残。善于读书的人以性命之理为基础,而最终则要体现在事业和功绩中:循着流追溯源,没有什么不能弄明白的;明白了道理再去实行,没有不能做到的。尊重所听到的教诲,力行所学到的道理,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能这样吗?


加入家长群

QQ扫一扫,加入家长群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关注抖音号

抖音扫一扫,立即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