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志愿传奇

距离2025年高考269

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选择。

您所在的位置: 新考网(原中国大学在线)>>最新试题 > 正文内容

语文高考复习专题:广东省湛江市第二中学高三毕业班第二次模拟测试语文卷

作者:  时间: 2017-10-18

说明: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要准确填写姓名、学号和班级。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文字,先划掉原来的,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语文基础知识(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狂飙 镖局 骠勇善战 分道扬镳
B.胆怯 惬意 提纲挈领 雕栏玉砌
C.臭氧 铜臭 臭味相投 遗臭万年
D.给养 给予 自给自足 家给人足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3分)
A.什么是后现代文学作品?教授解释了很多,引经据典,用语深奥难懂,不可理喻。
B.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比赛中,中国队取得了空前的好成绩,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都创新高,真是大快人心。
C.他是一位风度翩翩的学者,然而,曾几何时被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卷入商界,竟成了一名商界精英。
D.张家界自有它独特之处,奇峰异岭,峰回路转,云雾弥漫,其景色之美,可谓出神入化,大有鬼斧神工之妙。
3.下列四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春风一阵阵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声响。
B.这次活动的宗旨是展现京剧艺术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并以此推动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C.发现有关曹雪芹的史料已属不易,鉴定并用于科学的"红学"研究更不容易,"红学界"过去很多专家主要精力就花费在这方面。
D.由于《古文观止》具有特色,自问世以后近三百年来,它广为传布,经久不衰,至今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选本。
4.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话,正确排序的一项是( )(3分)
①以此带动各学科建设的整体推进,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航空机务院校特色的优势专业。
②大力整合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和设施资源。
③他们把特色学科建设作为办学的基础工程。
④集中力量加强飞机战伤抢修、飞机测量与检测等特色专业建设。
A.②③④① 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 D.③②④①
二、古诗文阅读鉴赏(3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21分)
封德彝,名伦,渤海郡人。初,萧荐封德彝于上皇,上皇以为中书令。及上即位,为左仆射,德彝为右仆射。议事已定,德彝数反于上前,由是有隙。时房玄龄、杜如晦新用事,皆疏萧而亲德彝,不能平,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忤旨。会与陈叔达忿争于上前,庚辰,叔达皆坐不敬,免官。
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前世唯皇子及兄弟乃为王,自余非有大功,无为王者。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古之王天下者,莫之为也。”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御史大夫杜淹奏“诸司文案恐有稽失,请令御史就司检校。”上以问封德彝,对曰:“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果有愆违,御史自应纠举;若遍历诸司,搜括疵,太为烦碎。”淹默然。上问淹:“何故不复论执?”对曰:“天下之务,当尽至公,善则从之,德彝所言,真得大体,臣诚心服,不敢遂非。”上悦曰:“公等各能如是,朕复何忧!”
贞观元年六月,辛巳,右仆射密明公封德彝薨。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德彝数反于上前,由是有隙 隔阂
B.叔达皆坐不敬,免官 因犯……罪或错
C.果有愆违,御史自应纠举 差错、差失
D.何故不复论执 执著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皆疏萧而亲德彝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B.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C.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它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天下之务,当尽至公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7.下列对省略句成分的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皇以(封德彝)为中书令
B.会(萧)与陈叔达忿争于上前
C.(朕)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诸司)果有愆违,御史自应纠举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由于不满萧的独断专横,极力拉拢封德彝,最终使萧得罪了皇上而被免官。
B.上皇为了达到强大宗室、威震天下的目的,大事册封他的宗室,无论他们有功还是无功、年长还是年少。
C.封德彝认为当时没有值得推举的奇才,所以很长时间没有向太宗推荐人才,结果受到了太宗的批评而惭愧不已。
D.御史大夫杜淹之所以不和封德彝争辩该不该派“御史就司检校”的事情,是因为他认为封德彝深得大体,令自己心悦诚服。

9.断句和翻译(9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语段断句。(3分)

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古之王天下者,莫之为也。(4分)

②公等各能如是,朕复何忧!(2分)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明发房溪二首(其一)
杨万里
青天白日十分晴,轿上萧萧忽雨声。
却是松梢霜水落,雨声那得此声清。
⑴ 诗中哪一个字能概括全诗的意境特点?为什么?(3分)

⑵ 这首诗的叙写曲折有致,请作简要分析。(3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若4小题都答,评前三题答案)(6分)
1. 天之苍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逍遥游》)
2.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吾尝跂而望矣,_________________。(《劝学》)
3.___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使至塞上》)
4._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三、必考现代文阅读 (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
中国古典园林中“风”的文化意蕴
李金宇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以风为题名的景观、建筑极多,极常有。大到北京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杭州西湖的曲院风荷等景区;小到扬州个园的透风漏月厅、卢氏意园的“水面风来”馆、苏州留园的清风池馆、北京香山见心斋中的畅风楼等建筑。风在园林中如此受重视,这是因为它不仅丰富了园林的空间意境,更重要的是体现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蕴。
翻开中国园林建筑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有较多的古典园林是扇形建筑的,如苏州拙政园的扇面亭、留园的“与谁同坐轩”等。这是因为扇能让人联想到风,意会到风。园林中如此突出“风”,其实和园主身份有极大的关联。中国园林的主人多是皇室、官宦或士大夫文人,他们深受中国儒家学说的熏陶和浸渍,以讲“仁”“礼”为己任,以追慕“圣贤”为大道。而“风”在中国儒家经义中正有着特殊的含义。《毛诗正义》中就云:“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因此有着强烈的政治教化色彩,更出现了一个极常见的词语——仁风。
儒家官宦的喜风,还因为风里的那份心情,风里的那个理想世界。司马光《独乐园记》有:“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柅,耳目肺肠,悉为己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我们从充满自然生气的表象里,看到了儒家之风的深层的审美涵义:对心灵、宇宙“天人”之间亲密和谐的无限追求与向往。
王振复在《宫室之魂》一书中写到:“在中国建筑文化之灿烂星空中,究竟哪一类建筑样式受中国道家思想影响最大,或者说其文化意蕴开拓了建筑文化的道家境界呢?是中国园林。” 无疑,道家对自然的崇尚,正和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追求相拍相合。李格非记董氏西园:“开轩窗四面,甚敞,盛夏燠暑,不见畏日,清风忽来,留而不去,幽禽静鸣,各夸得意,此山林之乐。”在风中,人与自然似乎更为知音。“宵分人静,风起云涌,长林萧萧,如作人语。”(清戴熙《赐砚斋题画偶录》)对风的敏感,正是人们心静闲适的表现。清郑板桥云:“茅屋一间,天井一方……月中有清影,夜中有风声,只要闲心消受耳。”聆听风中之味,大有道家所谓“心斋”、“坐忘”的精神境界。只有在闲、静、平和的心境下映物,才能进入妙赏的佳境,才可达到人与自然的合二为一。
禅境是道境的又进一步,是由道的虚转而为禅的空。冯钟平说:“中国园林命意在空不在实”。“空灵是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特点之一”,正如任晓红所说的“园境也与这禅境一样,都是超然物相之上,在心性的自由天地中建立起的境界”。对中国园林的欣赏是视觉的,更是心觉的。一亭、一树、一石、一水,多需妙悟迁想,体味出象外之象。要有“慧心”,才可在咫尺山林中体味到一石一天地,一花一世界。而寺塔悬铃,是借风来传梵音的。“风吹悬铃,日夜铿然有声,有梵音到耳之妙境与妙趣”。风正如严羽以禅论诗云:“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听松声,可豁烦襟……听梵音,可清尘根”(明倪允昌《光明藏》)。对佛家而言,风里的世界是一个洗涤灵魂的世界,它吹去了千千万万的尘埃,还原成一个“明镜台”。身有所感,心有所动,神有所思。或许,这就是风在寺庙园林中体现出的无穷禅味。
“风”对园林而言,无论是从自然借景,还是从文化审美角度,都对观者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风”,在强调“天人合一”的文化里又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节选自《新华文摘》2006年第9期,有改动)
1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6分)
A.风不仅丰富了园林的空间意境,还蕴涵了传统文化的特点,故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备受重视。
B.中国古典园林深受中国道家思想的影响,它深厚的文化意蕴开拓了建筑文化的道家境界。
C.对风的敏感是闲适、宁静、平和心境的体现,在这种心境下映物,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D.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欣赏,不是用视觉,而是用心来感悟景物,从而体味出象外之象来。
E.在佛家看来,“风”可洗涤人的灵魂,风能使人在闲、静、平和的心境下进入妙赏的佳境。
F.在观者心中,“风”成为古典园林中不可缺少的自然景物,也成为园林中重要的审美对象。
13.下列各句能够直接证明“风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的说法是( ) (3分)
A.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以风为题名的景观、建筑极多,极常有。
B.中国园林的主人多是皇室、官宦或士大夫文人。
C.风里的世界是一个洗涤灵魂的世界,它吹去了千千万万的尘埃。
D.禅境是道境的又进一步,是由道的虚转而为禅的空。
14.请列出官宦文人喜爱“风”的原因。(4分)
答:

15.请概括出“文化意蕴”在本文中的意思。(5分)
答:

四、选考现代文阅读(15分):对以下两类文本考生只需任选一类作答。答题前务必标明所选类别的题号,在规定的答题区域书写答案,否则作零分对待。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一小时的变故
[美]凯特?肖邦
亲友们都知道马拉德太太的心脏有问题,因此,在向她透露她丈夫的死讯时,十分小心,尽量婉转。
是她姐姐约瑟芬告诉她的,话说得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兹也在她身边。报社收到铁路事故的消息时,他正好在那里。布伦特里?马拉德的名字在“遇难者”名单的最前面。为了把真相弄清楚,他只是根据另外一份电报把出事时间记了下来,就抢在其他不太小心、不够体贴的朋友之前捎来这一不幸的消息。
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目瞪口呆,无法接受这一现实,而她却不一样。她立刻扑倒在姐姐的怀里,号啕大哭起来。当一阵悲哀消退之后,她独自一人走进自己的房间里,不愿让任何人跟着她。
卧室的窗户开着,窗前摆着一把宽大、舒适的安乐椅。她筋疲力竭地一屁股坐进椅子,疲惫缠着她的身子,似乎就要触及她的灵魂。
屋前空旷的广场上,春意盎然,新春骚得树梢颤栗。空气中弥漫着春雨芬芳的气息。楼下沿街叫卖的商贩正吆喝着兜售商品。远处有人在唱歌,曲调隐隐约约地传入她的耳朵。屋檐下,无数麻雀唧唧喳喳地叫着。
窗户的西面,朵朵云彩相互交汇,一朵堆积在另一朵的上方。透过云层,片片蓝天随处可见。
她静静地坐在椅子里,头枕在靠垫上,只有当一阵呜咽涌上她的嗓门时,她才动一动,像一个哭睡着了的孩子在梦中还在啜泣一样。
她还很年轻,面容白皙、安详。脸上的皱纹显示出一种压抑,甚或是某种力量。但是,此刻她目光呆滞,茫然地直盯着远方的一片蓝天。这不是思索的目光,而是理智的思考暂时停止活动的征象。
某种东西正在向她逼来,她等待着,诚惶诚恐地等待着。等待着什么呢?她不知道。这种东西太微妙,太难以捉摸,她说不清楚。但她感到它正在空中蔓延,它穿过弥漫于空气中的声音、气味和颜色慢慢地逼近她。
此刻,她内心骚动不安。那种向她逼近、将要缠住她的东西在她的脑海里越来越清晰了。她正努力凭着自己的意志来抗击它,但是她无能为力,她的意志力如同她那双白皙纤细的手一样无力。
她干脆任其自然,这时一个轻如耳语般的词从她那微启的双唇中逃逸出来。她屏住呼吸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自由,自由,自由!”那茫然而随后变得惶恐的目光从她的眼中消失了。现在,她两眼炯炯有神,闪闪发光。她心跳加快,热血沸腾,周身无一处不畅快。
她并没有停下来扪心自问一下,是否是一种可怕的欢娱在控制着她。十分清晰的是,一种昂扬的感觉使她能够打消那种无足轻重的联想。
她知道,当她见到丈夫的尸体时她还会哭泣。那双曾经亲切、温柔的手现在已经僵硬;那张总是情意绵绵地面对着她的脸庞已经变得凝固、灰暗、死气沉沉。然而,瞬间的痛苦之后,她看到了完全属于她自己的那漫长、绵延的未来的岁月。她张开双臂去拥抱它们。
在未来的岁月里,她不再为别人而活着;她将为自己而活着。再也没有任何强大的意志盲目地坚持要征服她了。男人和女人总是盲目地坚持他们有权把个人的意志强加在同类的身上。当她在那顿悟的瞬间之后再来看待这种行为时,不管其意图是善意还是恶意,它都显得不亚于一种罪恶。
不错,她曾爱过他——有时候,然而并非经常是这样。这又有什么关系!她突然认识到自主才是她生命中最强烈的冲动,拥有了它,爱情,那未解之谜,又有什么价值?“自由了!彻底自由了!”她反复低声吟道。
约瑟芬跪在紧闭的房门前,嘴唇对着锁眼恳请进去。“路易斯,开门!我求你了;开门——你会把自己弄出病来的。你在干什么,路易斯?看在上帝的面上,开门吧。”
“走开。我不会把自己弄出病来的。”的确,她不会的。透过那扇敞开的窗户,她正在畅饮的恰是生命的精髓。
她的想象力正沿着未来的时日自由驰骋。春天,夏天,一年四季都将属于她自己。她低声快速祈祷着长命百岁。就在昨天,她一想到生命如此漫长还感到不寒而栗。
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的姐姐的胡搅蛮缠下把门打开。她的目光中充满胜利的喜悦,不自觉地摆出了胜利女神般的姿态。她搂着姐姐的腰,一起走下楼梯。理查兹站在底下等着她们。                           (http://www.51985211.com)
这时有人用钥匙在开前门。进来的竟然是布伦特里?马拉德,他提着旅行包和雨伞,镇定自若,略显得风尘仆仆。他离事故发生地很遥远,甚至不知道发生了火车事故。眼前的情景使他愣住了:约瑟芬尖叫一声;理查兹迅速移动身子站在他和他妻子之间,试图挡住她的视线。
然而,理查兹还是太晚了。
当医生们赶到时,他们说路易斯死于心脏病,死于致命的喜悦。
(选自《名作欣赏》,2006年第2期)
16.小说刻画了一个形象鲜明的女主人公,主要使用了什么描写手法?通过这些描写,小说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答:

 

17. 画线的两个段落描写的是窗外的春景。删除这两个段落好不好?为什么?(5分)
答:

 

18. 医生认为路易斯“死于致命的喜悦”。你认为路易斯因何而死?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6分)
答: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告别三峡
赵本夫
告别三峡,已经讲了几年。其间除去旅游部门炒作的成分,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多是怀着真诚惜别的心情去三峡的。长江浩浩荡荡,自由自在地奔腾了亿万年,第一次被人类强行改变它的面目。今年六月大坝蓄水后,上游六百多公里的长江,将变成一个狭长而巨大的水库,三峡将不再是昔日的三峡,长江也不再是过去的长江了。它将失去许多原始的形态和野性,变得温顺、驯服。建造三峡大坝是经过科学论证的,我们不怀疑它将在防洪、发电、航运等诸多方面发挥特殊的功用。但当这条亘古以来一直追求自由的大水终被锁住时,人们还是蓦然生出一种怜惜、怅然和失落。
去年十月底,我终于去了三峡。正是深秋时节,长江两岸的山峦有些冷峻之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的确感受到了大江的气势。但老实说,三峡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美丽奇伟,山不够绿,水也不够清,浑黄的江水泥汤一样翻滚流淌。江面上往来船只很多,有客轮,那上头满载着告别三峡的游人;也有货船,装满各种各样的物资,船体吃水很深,看了让人揪心。江面繁忙而嘈杂,即使面对美景,也少了从容欣赏的情趣,只感到一种紧迫和忙乱。此时,距三峡明渠截流只有几天的时间了,届时将要断航,该运的急用的货物要赶快运出,天南海北赶来的游客要最后看一眼原始的三峡。那时,我和所有的游客一样,都显得多情而惆怅。但在后来的日子里,当我实地目睹了涪陵、万州、云阳、巫山等地移民拆迁的许多现场后,却突然发现自己和游人的多情惆怅是多么的空洞。
在整个三峡库区,有一百多万移民,其中有十二万人迁去外省定居,剩下的或远或近,也都要离开自己的家园。长江两岸,到处可见残墙断壁,瓦砾成堆,一座座县城,一个个乡镇和村落,全都成了废墟。百万移民为三峡工程建设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他们舍弃祖辈生活的土地远离家乡的故事,搬走前夜一村人在露天场地上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的场面,临行前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的情景,一次次让我动容,让我顿生敬意。那时我才真切感到,他们才是告别三峡的主角。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
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在远离长江的地方,我同样也看到了一座座崭新的城市和村镇,三峡移民已经开始新的生活,建设新的家园。其实,在今天的中国,移民已不应再被看成苦难的象征。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在急速发展,正是因为新移民走了进来。而为数更多的遍布全国的打工族和流动人口,正像鸟儿寻找新的栖息之地,随时准备把家乡作故乡,把他乡作家乡。在人类历史上,移民总是伴随着苦难和生离死别,但同时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乃至人种的优化。移民从来就是一股活水。当年,如果没有欧洲移民,就不会有今天的美利坚。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移民正成为当今中国具有活力和开拓精神的一个群体。
19. “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4分)

20. 全文渗透着作者告别三峡的强烈情感,请具体说明其情感的变化。(5分)

 

21.文章第三段中写三峡移民告别时“相拥而泣”、临行前“磕头祭拜”,第四段又写“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写是否矛盾?谈谈你对“告别”的认识。(6分)

五、语言运用(12分)
22.下面是一个冗长的单句,请用两至三个单句表达这个句子的意思,可适当增减文字。(6分)
中央电视台将于2009年10月11日和12日在第10套节目15点和第8套节目23点先后播出电视散文《万里长城》。

23.仿写:依照例句的句式、修辞和句间关系,另选主题仿写。(6分)
例句:爱是生命的源泉。爱,孕育了我们做人的良心;爱,滋养了我们思考的智慧;爱,赋予我们行动的力量。
24.作文:以“新与旧”为题作文,除诗歌外,文体自选,字数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选择题(每个选择3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12 13
答案 D C D D D B C A DE C
1、2.见资料。
3.A.主谓不搭配;B.缺宾语;C.指代不明。
4.明确句间逻辑关系:③是核心句,②④是③的具体做法、内容,①是③的意义、目的解说;②与④之间,②是④的前提,即“力量”的含义。寻找关联词。
5.执:争论。
6.A。转折/顺连;B。均为连词,表目的;C。用来做……的,此处译为“是为了……”/……的原因;D。结构助词,“的”/取消句子独立性。
7.C,不是太宗所为,是高祖遍封。从下文的“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可知这句是太宗说的。8。A,文中没有“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由于不满萧的独断专横,极力拉拢封德彝”的意思。
9.(1)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每两处1分。多划一个扣1分,少划1个扣0.5分。)
(2)朕做天子,就是为了养护百姓,怎么可以使百姓劳顿,来养护自己的宗族呢!古代做天下之王的人,没有谁做这样的事。(在句义基本通畅的前提下:所以,1分;劳,1分;莫之为也,2分。)
你们都能做到这样,我还忧虑什么呢?”(同上。是,1分;何忧,1分。)
10. ⑴“清”(1分)。一个“清”字,不但晶莹澄澈,而且还带着泠泠清韵,呈现出清幽澄明的境界(2分)。
⑵晴天突然听到雨声,意外转折引起悬念。诗人却把晴日雨声的谜底在第三句直接挑明,然后又在这基础上,回过头去将“霜水”声与一般的“雨声”作比较,逗出第四句来(以上2分)。这就使诗情曲折多变,再现出景物的清新有趣,诗境也显得更为深邃;表现了诗人愉快的心情(1分)。
11.略。
12. D、E(D. “不是用视觉,而是用心来感悟景物”不合文意,原文的表述是“对中国园林的欣赏是视觉,更是心觉”。E.“能够使人在闲、静、平和的心境下进入妙赏的佳境”这不是佛家的认识,而是道家的看法。
13.C(C,是禅境赋予风特殊的意义。A、B .是中国园林的现象,非直接对“风”内涵的证明。D .是介绍“禅境”。)
14. ①官宦文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②“风”在儒家经义中正有着特殊的教化色彩;③“风” 体现儒家“人与自然和谐融合”的理想境界。[答对1点1分,2点3分,3点4分]
15.本文的“文化意蕴”指的是在中国园林的“风”中所蕴含的儒家、道家、佛家的文化。[“在中国园林的‘风’中”2分,“蕴含的儒家、道家、佛家的文化”3分。]
16.主要使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2分)。通过描写,作者表现了女主人公处在被压迫的生活中沉闷、反抗的情绪和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感(2分)。
17. 这是一道审美鉴赏类题目,答案不求绝对统一。做出明确判断1分,说明判断的理由2分,具体论证2分。理由只要说到“情感变化”“象征意义”“内心世界外化”“情景交融”“推动情节发展”等其中一点即可。
答案举例:不好(1分)。这部分景色描写在小说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是路易斯感情发生变化的转折点,而且是一个富有诗意、具有高度象征意义的段落(2分)。室内房门紧闭,室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新春骚得树梢颤栗”。关闭的房间是悲悼死亡之所,是男权重压下妇女生存状况的象征。而窗外春意盎然的自然风光表明马拉德虽死,而生活仍将继续;或许正因为他的死,一切都将变得更加美好,她从此获得了自由——拥有了发现“飘逸着芳香的空气”、“吆喝商品的商贩”、“唧唧喳喳的麻雀”、“远处隐隐约约的歌声”的美的心灵;可以说,这生机勃勃的春景象征着路易斯的自由和幸福的生活。那新发现的自由的巨大喜悦正在召唤着她。(2分)
18. 这是一道综合探究题,需要明确提出自己的看法,持之有据、言之有理。
结论:2分。①对路易斯的死因能明确地提出自己的看法的,必须是明确的判断。
论述:4分。①能结合具体的材料分析的,2分;②分析全面或有独创性与个性化解读的,2分。
答案举例:路易斯因为过度悲伤而死(2分)。路易斯得知丈夫的死讯后,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走出了悲痛,说明她欲摆脱丈夫压迫的愿望早已有之,丈夫的死帮助她提前实现了这个愿望,这给她带来了无法抵抗的自由的欢娱。虽然当这种欢娱逼近时,她不免惶恐,试图反抗,但很快她就任其自然,并热切地去拥抱它。“再也没有任何强大的意志盲目地坚持要征服她了”。从此“她将为自己而活着”,她对未来充满无限美好的向往,“目光充满着胜利的喜悦”。然而,命运弄人,丈夫的“复活”将这一切击得粉碎,于是,她从幸福的巅峰又跌回到痛苦的深渊,所以,在外人看来,她丈夫的“复活”是令人喜悦的,而在她看来却是“致命”的。一个已在自由的天堂走过一遭的人又回到受奴役的地狱,这是何等残酷的现实!这一现实是路易斯身心都无法接受的,因而猝死于极度的悲伤(4分)。
19. (1)游人的告别只是对“原始长江三峡”景点的告别,由此生出的只是怜惜、惆怅和失落(2分)。(2)百万移民的告别则是故土难离的割舍之痛和舍弃家园的巨大牺牲(2分)。
20. 由惆怅而失落到感动与崇敬(3分),再由感动与崇敬到肯定和褒扬(2分)。
21. 结论2分,论述4分。
(1)不矛盾(2分)。前者是从情感的角度着笔,后者是从思想观念的角度着笔。①“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表现的是与故人故土的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故乡情怀。②“搬走”“临行”正说明了三峡移民顾全大局而奔赴他乡,并非固守家园而终老一生。移民们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故土的深厚情感。所以说,不矛盾(2分)。
(2)“告别”一词在文中含义一指离开故乡,二指放弃旧的生活,开创新的生活。这样的告别有积极进步的意义(2分)。
22. 中央电视台将于2009年10月11日和12日先后播出电视散文《万里长城》。播出频道和时间是第10套节目15点和第8套节目23点。
中央电视台将于2009年10月11日和12日播出电视散文《万里长城》。第10套节目15点播出。第8套节目23点播出。(写成两个或三个句子,3分;句子规范、无语病,意思完整,3分;如果仍然是一个单句,不得分。)
23.句式(2分):判断句和陈述句;修辞(2分):暗喻、排比;句间关系(2分):总分、并列。
例:书籍是我们的粮食。书籍给了我们智慧,书籍给了我们勇气,书籍给了我们美好。
【参考译文】
封德彝,名伦,渤海郡人。起初,萧向高祖荐举封德彝,高祖任命他为中书令。到了太宗即位,改任萧为尚书左仆射,封德彝为右仆射,二人商定将要上奏的事,到了太宗面前封德彝屡次变易,由此二人之间产生隔阂。当时房玄龄、杜如晦刚当权,都疏远萧而亲近封德彝,萧愤愤不平,于是上密封的奏章理论,辞意凄凉,由此触犯圣意。适逢萧与陈叔达又在太宗面前含怒争辩,庚辰(二十五日),萧、陈叔达都因为犯了对皇上不恭敬的罪名,被罢官免职。
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封德彝回答道:“前世只有皇帝的儿子及兄弟才封为王,其他宗亲如果不是有大功勋,便没有封王的。太上皇亲善厚待皇亲国戚,大肆分封宗室,自东西汉以来都没有如此之多。封给的爵位已经很高,又多赐给劳力仆役,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大公无私吧!”太宗说:“有道理。我做天子,就是为了养护百姓,怎么可以使百姓劳顿,来养护自己的宗族呢!古代做天下之王的人,没有谁做这样的事。”十一月,庚寅(初五),将宗室郡王降格为县公,只有功勋卓著的几位不降。
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封德彝羞惭地退下。
御史大夫杜淹上奏道:“各部门的公文案卷恐有稽延错漏,请求让御史到各部门检查核对。”太宗征求封德彝的意见,封德彝回答说:“设官定职,各有分工,如果真有错失,御史自当纠察举报。假如让御史到各部门巡视,吹毛求疵,实在是太繁琐。”杜淹默不作声。太宗问杜淹:“你为什么不加争辩呢?”杜淹回答说:“国家的事务,应当务求公正,从善而行。封德彝讲的话深得大体,我心悦诚服,不敢有所非议。”太宗高兴地说:“你们都能做到这样,我还忧虑什么呢?” 贞观元年六月,辛巳(初一),右仆射密明公封德彝去世。


加入家长群

QQ扫一扫,加入家长群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关注抖音号

抖音扫一扫,立即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