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全国高中物理学科奥赛决赛在北京举行,来自省级初赛中的全省一等奖中的优异者同堂角逐。竞赛也引来了清华、北大、上交、中科大等一流名校上演争抢生源大战。通过这次决赛,不少学生会取得保送资格,提前进入名校。这让很多家长看的眼热,特别是高一学生家长,纷纷谋划着自家孩子是不是也可以参加奥赛,从而也能通过自主招生取得进入一路名校的资格。
而另外一件事则是,前不久有家长和我讨论关于孩子是不是参加奥赛培训的事,家长各种纠结,举棋不定。由此, 我们有必要专门来关注一下奥赛和自主招生的问题。因为这是个不管从学生生涯规划还是高考录取的角度来看,都很重大的问题。
作为一所重点高中的班主任,在多年带重点班的过程中,这是一个绕不过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这几年我劝退过一些学生,也鼓励或一些学生。那么,关于自招,关于奥赛,我们该如何看待?不妨从以下这些方面来思考。
第一、理性看待,眼热、从众好面子心理都会让孩子跳进坑里。
自主招生的确是丰富和优化高考招生的重要举措,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目前它只能说是普通高考招生的有益补充,也只有很少的学生通过自招实现大学梦。可以说,自招是高中生中金字塔顶端学生的比拼,水平和资质一般的学生要有建树非常难。
而奥赛更是大浪淘沙的过程,每年参加者非常多,但是能最终拿到省级一等奖的不多;而在省级一等奖中,能参加全国决赛的又是其中名次、成绩占优的那一部分。所以真正能获得高校青睐的寥寥无几,而要取得这样的成绩,也绝非易事。
首先,需要孩子在这门学科上具有相当的禀赋,其中对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要求尤为高。因为学科竞赛考查的能力, 是远远高于高中现有的水平。如果孩子对于高中所学内容都感到力不从心,那是完全不具备参加竞赛能力的。即使对高中学科得心应手,也最好进行一定的检测,看是否具备搞竞赛的基础。
其次,一味的强调竞赛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很有可能得不偿失,竞赛由此会变成铺花的陷阱。一些家长看到了别人家的孩子通过奥赛、自招进入了一流名校,便怦然心动,让孩子去参加一些培训。结果是孩子的接受能力跟不上, 耗时费力而无理想的效果;糟糕的是还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习。最终竞赛且能取得理想成绩,在普通高考中也没有考出好成绩,后悔不已。
此外,在一些大城市,从商业的角度,自招培训、奥赛培训已然是块诱人的蛋糕,为了吸引家长和学生,各机构也是各种夸大宣传,一些家长不做理性分析,动员孩子参加,花费巨大,却事与愿违。
第二、全面考量,学校老师的建议要冷静面对。
目前在很多高中,为了高二的学科竞赛,很多学校在高一一开始就选拔参加竞赛的学生,那些被老师看重的学生,大多数都是欣然参加的;对于家长,也觉得这是件很荣耀的事。但是也要知道,竞赛获奖是各高中学校非常看重的一项荣誉,也是办学成绩的主要体现,为此学校是不遗余力的搞;而对于辅导老师,如果所辅导学生获奖,学校也会给予丰厚的业绩奖励和奖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老师为了业绩,会尽快的动员学生参加竞赛,纷纷用上了“全面撒网、重点培养”的策略。而那些资质一般但高中学科成绩优秀的学生,就此有可能就仅仅成了参与者,成了老师眼中“有潜力”的对象。
但我要说, 凡是这类学生,是没有希望在奥赛中取得理想的成绩,不如一开始就理性放弃,让各门学科均衡发展,为今后的高考多做有益的准备。
第三、确实优异者,积极培养努力提高,切勿错失良机。
那么,怎样的孩子是适合参加奥赛、在自招中胜出的?
首先一类,是在初中就参加过类似的竞赛,并且成绩优异的学生,他们肯定有很好的前景,应该继续培养,将来必有成就。其次一类,是孩子自身对某门学科特别热衷,兴趣浓厚,自己有进一步钻研的动力,自学能力强大、理解能力超强的学生。这样的孩子一上高中就不满足于高中教材内容,对高等学校的相关学科内容看得津津有味,参加高层次的学科竞赛并获奖,是情理之中的事。
整体来说,具备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在高中是非常有限的,而能获得足以被保送、自招中获得加分的很少,盲目参加不可取,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拥有这块敲门砖的。一个学生是不是该以奥赛或者自招为奋斗目标,要经过慎重的考虑,对此,宁可保守也不可盲目冒进。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