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侧供给改革的不断深入,产能过剩企业首当其冲,成为改革的重点。而去产能,就意味着职工的分流和安置。当一个产业处于人员分流安置的阶段,吸纳新劳动力的动力就会降低甚至消失。作为新生劳动力的核心,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寒冬,原因即在于此。
本次去产能,对哪些行业波及最为明显?成为分析大学各专业就业走向的核心政策切入点。张老师今天简单分享几个研究所得,供学生及借鉴参考。一家之言,又是对几年后专业就业市场的预判,仁者见仁!
历史上存在去产能失败的案例,就是日本。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面对股市和楼市暴跌导致的银行不良债权激增,没有采取有效措施遏止,而是姑息纵容大量僵尸企业,导致日本经济长达20年的停滞不前,这就是”沉没20年“说法的来由。
借鉴历史教训,本次侧供给去产能,中国政府选择了长痛不如短痛的做法。而短痛的切入点,就是钢铁和煤炭。这是本次去产能的重灾区。
张老师参考产业数据,粗略进行同济,煤炭系统大约130万人,钢铁系统是50万人,本次共180万人需要分流安置。广东省的方案是按照2016-2018年计划,到2018年底基本实现”僵尸企业出清“.
对这两个行业的影响是什么,分析如下:
1、3-5年,产能会受到政府调控,企业效益下滑,煤炭及钢铁系统员工收入会受到较大影响。未来增长的希望也比较渺茫。入这个行当,时机不好!
2、3-5年,两大系统重点在内部的减员分流,势必压缩新增人员计划。首当其冲面临计划压缩的,就是应届大学毕业生招收计划。各位家长可以对比2015、2016年煤炭、钢铁行业校园招聘的计划。基本吻合这个判断。
张老师强调,2016年即将高考的学生,四年毕业后的就业期与企业调整期重叠,能够走出调整,不确定因素很多。如果持续萎靡,对该行业相关专业就业会造成巨大影响。选择专业,建议尽量规避煤炭、钢铁行业院校以及以该行业的特定专业。
3、行业是有产业链关联的,煤炭和钢铁产业链相对较为复杂,从上游的采掘、冶炼,到后期的粗加工、精细化工,相关科研机构及配套厂家,均会受到本轮调整的巨大冲击波。在180万人员分流的后面,是数倍的人员压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