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和社会人员热考公务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原中国人事科学院院长、人才专家王通讯认为,三个因素使公务员职位具有较高吸引力:其一是公务员职业的公共性,公务员一般具有较好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对具有公共服务热情的人有着特殊的吸引力;其二是公务员职业的稳定性,在很多国家,公务员职业风险相对较小;其三是公务员职业的保障性,公务员为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服务,其职业发展、工资福利、退休养老等通常都有较为完备的保障体系。
但火爆多年的公务员考试热却降温了。围城时,城里的人最先感受到寒冬的到来,而城外熙攘想进入的人有些后知后觉,还在努力挤进城里,包括当下很多高中学子的家长,还有所谓专家金手指的助推。我们看看春江水暖时,哪些信号开始释放?
用数据说话,以下是历年的报名人数统计(数据来自搜狐)
年份 招考职位 招录人数 审核通过 参考人数 最终比例 参考比例
2012 10486 17941 130万 96万 53:01 74%
2011 9763 15290 141.5万 90.2万 59∶1 64%
2010 9275 15526 144.3万 92.7万 59∶1 64%
2009 7556 13566 105.2万 77.5万 58∶1 74%
2008 6691 13787 80万 64万 46∶1 80%
2007 6361 12724 74万 53.5万 42∶1 72%
2006 6053 10282 54万 50万 48.6:1 93%
2005 5456 8271 31万 29万 35∶1 94%
2004 4036 7572 18.2万 12万 15∶1 66%
2003 5400 5475 12.5万 87609 16∶1 65%
随着中央清理“红顶中介”的不断深化,被清理的机构感受到了压力。“收入已经减少了三分之一”。“从今年一月开始降薪的,目前只能看一月的工资条包括三项,岗位工资、工龄工资和级别工资。”消减后,一般科级人员的收入是3000多元。其所在城市的年人均收入为30000元左右,也就是人均水平的收入能力。未来收入改善普遍出现悲观预期。
收到此轮冲击最明显的是“红顶中介”,通常是当地政府通过资质、认证等行政审批权的管理而形成的红利。通常以服务费、会费、协作费、咨询费的名义,指定机构收取费用。很多事业单位转为企业运营,但失去红顶,运营困难重重。
2016年开始,这些事业单位已经出现人员离职潮,一些年轻人开始辞职创业。大量聘用人员的辞职,给留下的人增加了大量工作,降薪之后工作量又增加了。制度上已经开始清理既当“教练员”又定“裁判员”的情况。
张老师摘录了一些过来人(通过公务员考试的学生)对公务员的评论:
摘录1:不管怎么样,其实公务员这个行业,公务员与公务员之间的区别,比公务员和非公务员还大。这里是围城,报考的职位,与你心里预期的完全不同。信息不对称是中国最大的问题,信息的不对称造成了很多人对公务员的严重误判,不管是骂也好,还是爱也好,基本的判断都是偏差很大的。
摘录2:大多数人看重的还是工作稳定,而且很多人不了解公务员工资工作的实际情况,被媒体和外界误导了,从其他行业辞职考上公务员后悔不已的人非常之多,只是他们“打落牙齿和血吞”,不肯对人说而已。我所在的系统是一个表面很光鲜的中央国家机关,连续两年有3个年轻人考上公务员上班几个月就辞职了,原因是“工资太少,交不起房贷”“原来公务员的高工资只是个传说”。
过来人的经验之谈,权当参考。不过风向有些变,对于认定公务员的考生和家长,可能需要变通了。



